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公告,将组织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示提醒专项工作。专项工作自2023年10月起持续1年,由各银行机构对“沉睡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通知。与以往各家银行对“沉睡账户”定义有所不同的是,此次金融监管总局定义的“沉睡账户”主要是指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中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
银行“沉睡账户”现象存在已久。从总量角度分析,不少银行个人账户处于“沉睡”状态。权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银行账户142.87亿户,人均持有银行卡6.81张,而一般人常用银行卡不超过3张,即一半多银行账户在“沉睡”,这不仅挤占银行资源,也造成个人资金闲置,既可能产生管理费用,还可能带来洗钱、诈骗等违法问题。
所以,长期“沉睡”的银行卡,要么被唤醒使用要么进行清理,以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资金效率并避免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此前,我们经常看到银行清理“沉睡账户”的动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2020年三季度末,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64户,如今降为6.81户,其中就有清理的功劳。
此次清理与以往不同之处,一是,金融监管部门亲自组织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示提醒专项工作;二是,对“沉睡账户”进行了统一定义。这意味着此轮清理工作不再是各银行各自为政,而是在统一组织后用统一定义来指导清理工作,效果会好于商业银行自发清理。所谓“沉睡账户”,主要是指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中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
之前,关于“沉睡账户”,各家商业银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多数银行将近三年未发生交易、活期余额为0元的视为睡眠卡或个人长期不动户纳入清理范围。对比之下,此次金融监管总局给出的定义,在时间上、余额上更柔和一些,其目的大概是便于持卡人理解、配合清理,使清理工作取得更好效果。这个定义或长期指导“沉睡账户”清理工作。
要想清理“沉睡账户”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不能只是统一“沉睡账户”的定义,还应该统一指导规范清理方式。据悉,有的商业银行表示,在公告期满后如果用户未启用该账户将会直接进行销卡处理;有的商业银行明确,在规定期限内未启用账户会实施“清理”,清理后账户功能虽然被限制但可以重新启用,用户需要去线下营业网点或者在手机银行办理。
清理方式不统一,显然给持卡人带来不一样感受。由于不少人在多家银行办有银行卡,有的银行清理规定过严,持卡人会有“受伤”的感觉,有的清理规定相对宽松,能赢得持卡人的好感。而不同银行清理方式不同的背后,则是“心思”不同,有的想“减负”,有的想“留客”。但不管各家银行采取何种清理方式,都应该充分尊重持卡人的知情权、选择权等。
此次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的清理工作重在“提醒”,即通过“沉睡账户”提醒提示工作,帮助消费者了解自身银行账户开立情况,及时查看、使用或注销冗余账户。具体实施显然在商业银行,但各银行在提醒“沉睡账户”持卡人时,不能走过程而是要确保持卡人真正知情,更要避免对持卡人造成误伤。在此前提下,这项清理工作才能得到持卡人理解配合。
文/海凝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