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以色列遭受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大规模越境攻击,蒙受空前惨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震惊了世界。随后,以色列组成紧急联合政府,进入战争状态,对哈马斯宣战并发誓将其“斩尽杀绝”,对加沙地带断电、断气、断水、断粮。据新华社报道,巴勒斯坦卫生部12日说,巴以新一轮冲突7日爆发以来,已造成156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212人受伤,至少33万平民无家可归。尽管以色列后续地毯式进剿尚未开始,但是,这场被称为“以色列911”的重大事变,恐难改变中东格局和大势。
哈马斯蛰伏两年,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和对标训练后,特意选择“斋月战争”爆发50周年之际的犹太教安息日闪击以色列,两个小时发射5000枚火箭弹进行火力覆盖和压制,掩护依托滑翔伞的枪手纵深空降,随后用无人机摧毁隔离墙监视、预警系统,以及军事基地通信塔,用炸药和推土机破开由钢筋混凝土和金属阻拦网构成的双层隔离墙,大批武装分子乘摩托车、皮卡涌入以色列境内,杀向5公里外正在举行的沙漠音乐节和其他20多个预定军事及民事目标。
代号为“阿克萨洪流”的突袭,给以色列带来灭顶之灾。至少1300人死亡且大部分为平民,3297人受伤,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近百名军人被俘,另有近百名平民被掳为人质,甚至发生了斩首、屠婴、焚尸等暴行。同时,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从北方袭击以色列,以策应其巴勒斯坦盟友。
仅几小时,以色列重温了1973年10月6日被埃及和叙利亚联军南北对进、突破防线的“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噩梦。反应迟钝的以色列国防军最终将境内哈马斯枪手悉数击毙。共约2000名哈马斯攻击者,除执行抓捕任务的数百人外,其余1500名无一生还,表明这是一场大规模自杀式越境攻击。
以色列素以军事和科技强国著称,是1948年至1982年期间五次中东战争的最终赢家,但是谁也想不到,今天被拥有低劣和简易装备的哈马斯虎口拔牙,举国恐慌超过第二、三、五次中东战争。就死难和被掳平民数量而言,也只有首次中东战争即以色列独立战争可比,这更加反衬出这次血光之灾的“国难”和“国耻”色彩。
以色列经历“911”式劫难,除了哈马斯有备而来和成功严格保密及战略示假之外,主要是以色列情报失误、前线军方失能,基于绝对实力的轻敌松懈,以及延续数年的政治混乱。上述情形与当年被埃叙联军打破“不可战胜”的神话如出一辙。最大悲哀在于,以色列面对的不是强邻正规联军,而是非常熟悉且被割韭菜般重创过5次的民间武装。
此轮巴以冲突引发海啸般舆论喧嚣,刺激世界油价剧烈跳水,引发对中东再起大战以及地区格局和大势急剧拐弯的顾虑。其实,这场冲突主战场已转移到加沙地带,无论伤亡多大,战事不会溢出巴以黎叙四国,不会改变巴以内部政治生态和双边基本态势,更不会改变中东既有的和平为主大格局,以及巴以之外的对话与和解大势头。
首先,以色列不能也不会彻底消灭哈马斯。哈马斯由小到大,不乏以色列纵其壮大以对抗巴解组织主流派的“功劳”。保留加沙地带作为所谓的“哈马斯坦”,可以继续分裂、弱化、内耗巴勒斯坦阵营而让以色列战略受益。此外,哈马斯是基于被占领土敌对情绪,兼具民族主义和神权主义的政军组织,巴以不能实现公正与持久和平,以色列加倍报复导致重大伤亡,只能以仇恨向哈马斯输送更多成员。
其次,以色列不会重新持久占领甚至并吞加沙地带。被以色列人称为“马蜂窝”和“该死地带”的加沙地带,一旦纳入版图,以色列将再次背负沉重的国际法、道义、舆论、经济、人口结构和安全负担,也将断送已取得重大进展的与阿拉伯国家和解进程,并自绝于国际社会。
其三,中东不会爆发大战,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不会重返过去的阵营化军事对抗。美国派航母舰队为以色列站台并威慑伊朗和真主党,但不会主动介入加沙战事而在中东四面树敌,更不想再陷中东泥潭。
其四,油价不会持续走高。巴以既非中东油气产区,也远离能源输出主干道,油价上扬仅是市场基于“斋月战争”后的石油危机记忆产生的应激反应。当年发动石油战的沙特阿拉伯正与以色列接近媾和,其他中东产油国更无理由和能力断供或提价。
其五,中东出现的和平为主大格局、和解对话大势头不会逆转。以色列已与六个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沙特和伊朗元首为讨论巴以冲突而首次通话表明,双方曾主导的地区身份政治博弈不会反复;巴勒斯坦问题或被继续边缘化。
“斋月战争”后,以色列深知不能持久占有他国领土,以归还西奈半岛换取埃及外交承认;1987年加沙爆发大起义后,以色列深知不能长久统治巴勒斯坦民族,于是开启奥斯陆进程。但是,现在这场“911”式袭击会让以色列围绕最终地位谈判对巴勒斯坦作出最后让步吗?恐怕不现实,至少双方都缺乏贝京和萨达特、拉宾和阿拉法特那样的大智大勇决策者。
文/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图源/新华社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