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最沉的部分,是胃。它落在一个地方,就再也搬不走了。
每次到菜场买了土豆回来,爱人下厨的时候都是切丝,放最辣的青椒爆炒。轮到我下厨,一般都切片,水煮,起锅前再加入几片紫苏叶子;尝尝,土豆片是沙糯的,整锅汤是甜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两个人的菜谱都是家传。我的老家,门前屋后都长着紫苏,春夏时像是怀春的少女,满面潮红,满腹的心思都坦诚在葳蕤的叶子上。母亲做菜喜欢用它,蒸鱼时放几片,煎豆腐时放几片,煮土豆时放几片……离开家乡以后,我依然喜欢在阳台上种紫苏,做菜时也传承了那种熟悉的味道。
同事说,他过年回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一大家子人团聚吃年夜饭。他的爷爷亲自下厨,烹饪一桌菜,全家8口人聚在一起享受节日的气氛。爷爷做的腐乳肉是餐桌上的浓墨重彩:碗底垫上山药,铺满精选的五花肉——每一片都抹上腐乳,在锅里足足蒸上几小时,直到腐乳的味道浸透每一片肉里;出锅后再上一碗腊八蒜,蘸着蒜香,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爷爷年纪大了,在烹调美食上逐渐力不从心,以前一天就能做好大一桌子菜,现在光准备就需要3天时间。家里人都劝他,年纪太大了,不要再为儿孙辈忙活了,但他坚持要做。爷爷说,这是他儿时候记忆里的幸福,过年有腐乳肉吃,还有一大桌子菜,和一大家子人。原来,幸福就是用一道私房菜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啊。现在,同事已经把老人家的手艺传承过来,也把家的味道留了下来。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岁月深处积淀的味道都是风吹不散的。它可能是一道家常菜,也可能是家门口每年夏天的一抹栀子花香,还可能是秋收时节晒谷场上散放的丰收谷物的气息……那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以前浑然不觉,可一旦有一天离开了,不管走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一旦被捕捉到任何一缕“相似”的气味,我们的记忆立刻就会被唤醒,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距离。
每次我回到故乡的小县城,卸下行李,在小餐馆里吃一碗点缀着几棵青菜的炒河粉——那是只有地方水土才能孕育出来的米粉,爽滑、细嫩,油而不腻,一下就感觉到家了!一边吃着,一边忆起过往的岁月。中学时过早,同学们会三五成群到熟悉的馆子吃一碗河粉。这家馆子就是当时一位陪读的室友妈妈开的,加粉不收钱,夏天还送一碗冰镇绿豆汤,让我们这些在校寄宿的半大小子体味到了家的温暖。这种乡情,足以让人洗去旅途的疲惫。
每次返乡,都想好好看看故乡的田园、老屋、亲人和乡邻,带走的,在行囊里;带不走的,留在记忆里。上班后每天都要泡一杯茶,黑色的茶叶,橙黄的茶汤,若有若无的香气安静地缭绕在办公室里。茶叶是母亲送的,春时采于茶山,水煮、手揉于老屋,晾晒于故乡的清风艳阳之下,千里迢迢,山水神明,浓缩于一饮一啜。
味知乡愁——胃知道,舌头知道,鼻子知道,心更知道。
作者:浦东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