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梁思成文集》(四卷)讲到印度“窣堵坡”的概念——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名称先是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了“塔婆”,最后省去“婆”字,简称为塔。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塔建筑传入中国后,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融入中国建筑的许多特征,基本形成定式。塔分为塔基(含地宫)、塔座、塔身和塔刹四个主要部分。
“塔基”指地下土建基础部分。“塔座”指地面以上塔基座部分,分别有一层、二层或三层塔须弥座几种。“塔身”是塔建筑的主要部分,有空心阁楼形式的、亭阁形式的、圆覆钵形式的,层层相轮形式的、多层密檐形式的等等。“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包括流苏、风铃。另有塔上塔形式,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
中国现存古塔估计有数千座,北京市最古老的塔在房山区云居寺,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建。
从北京作为历朝帝都的角度看,古塔建筑最具地域和时代特色的,属皇家园林玉泉山静明园的五座塔。玉泉五塔均于清代乾隆年间建成,分别为主峰定光塔、北峰妙高塔、西南侧岭华藏海塔、西山腰多宝琉璃塔和淹没在裂帛湖中的镇海塔。玉泉古塔至今仍巍然屹立在苍翠的顶峰,成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最著名的标志景观。
《北京古塔》梁欣立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新书《北京古塔》(上下册)是一部系统介绍北京地区古塔遗存的大型著录。作者10年来实地勘察,搜集古塔资料,拍摄照片、拓片,对古塔的方位、特点、现状进行了全面记录,对消失古塔的兴建、存废也作了充分的考证。
全书收集北京市现存唐、辽、金、元、明、清各朝代的古塔544座,已消失的古塔216座,附介绍民国时期的塔11座,已消失的塔5座,基本覆盖全北京地区,堪称北京古塔研究的“百科全书”。
北京特色古塔一览
房山区云居寺景云二年唐塔
门头沟区潭柘寺龙塔
西城区白塔寺白塔
西城区白云观罗公塔
通州区燃灯佛舍利塔
海淀区永安万寿塔
海淀区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密云区冶山上下寺新旧双塔
作者简介:
梁欣立,1954年生于北京,1994年开始对北京历史文化遗留古迹进行调查、学习、研究。
2007年出版《北京古桥》和《北京古狮》;2009年出版《北京古墙》;2014年出版《北京清真寺调查记》;2015年出版《北京古戏楼》。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阅读文献,梳理古迹线索,走遍北京的山沟平原,探访历史遗迹。
现任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委员,北京建筑大学桥梁研究保护委员会委员。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