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是不是觉得天光渐渐变短,暑气也没那么重了?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夏秋换季的时节,看,处暑来了~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宋〕苏泂《长江二首(其一)》
处暑,是一年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立秋过后,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时至处暑,就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中的“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已接近尾声。即,处暑为“出暑”。
季节交替之际,因为气候与节律的变化,我们的身体也处在相应的调整期,小U建议,此时需注意相应调整生活习惯,保持睡眠充足,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调理饮食,这样才能安稳过渡到秋天。
起居养生——睡眠安怡解秋乏
睡眠方面,处暑后,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收敛,“秋乏”也就随之出现。因此,一般立秋过后宜在晚10点前入睡,早晨6点起床,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另外,适当午休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衣着方面,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步入秋季,气温虽处于下降阶段,但因屋内热而室外冷,从室外走进室内时气温升高,因此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但夜间外出仍要增加衣物,防寒保暖以保护阳气。
运动方面,锻炼的方法以经常进行早晚跑步、登山、散步、做操、打拳等简单运动为宜,有助于平稳情绪,解除秋乏。这里小U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老年人或者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秋季并不宜过早晨练,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或者傍晚,如果是上午锻炼,也尽量晚一些,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饮食养生——润燥生津健脾胃
处暑后,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因此会感到不适,出现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宜注意润补,例如:多喝水、多喝粥、多吃富含维生素且多汁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黄瓜、白萝卜、茄子、土豆、葡萄、苹果、梨等),正是预防秋燥的好食材。此外,在初秋的这段时间,应该通过清热、利湿、健脾等方法调理脾胃,以排出夏天体内的湿热之邪。
秋季时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易吸收藏纳,小U在此建议:
大家勿要贪凉,饮食上宜增酸减辛以养肝气。
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的摄入,有助于增强体质。
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令人疲劳,尽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等重油腻味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等。
这里小U给大家推荐两个处暑食疗小方:芝麻菠菜、百合莲子汤,均可益气宽中,生津润燥,起到安神养心,健脾开胃的作用。
疾病预防——寒热交替病先防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因此,中老年人或者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秋季需注意保暖,进补要适度,多补充水分,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的风险。
处暑之后部分地区还很热,经常吹空调、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应注意局部的保暖,避免肩颈部裸露部位受寒湿邪气的入侵,同时可通过推拿或热敷等方式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
由于气温多变,也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老年人在天冷时最容易感冒,若不引起重视,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很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易发生重症肺炎,在此提醒大家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此外,平时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养心怡情——情志调节重养生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入秋后由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受抑状态,容易产生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此时应调整好心情,注重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做到内心宁静。同时,秋季天高云淡,适当参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等活动,登高望远,非常有助于缓解悲忧的情绪。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让我们带上好心情跟着小U一起送别酷热难耐的夏日,迎接秋高气爽的秋天。
-参考文献-
[1]王国玮。处暑节气到,养生防秋乏[J].保健医苑,2021(08):34-36.
[2]孙庆。处暑节气的养生保健[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2(08):55-56.
[3]陈文强。立秋处暑话养生[J].中医健康养生,2016(08):26-27.
[4]汪涛。处暑秋来 初秋养生之道[J].健康博览,2020(08):56-57.
[5].本期健康策划——秋季养生(之一) 二十四节气养生谈之立秋、处暑[J].侨园,2013(08):30-33.
撰稿:健教科(中医科) 邵亚子
来源:疾控U健康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