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治理“容貌焦虑”须突破监管难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5 15:20

日前,北京市相关部门印发《北京市医疗美容服务合同(试行)》示范文本,再提医美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此前,2021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提到要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也明确,重点打击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等情形。

人只要一焦虑,行事就会冲动,选择就可能出错。对自身容貌感到焦虑的人,更容易掉进一些医美机构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当中,做不必要的医美手术,冒不必要的风险。不少人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出现“整容不能反毁容”等不良现象。可以说,“容貌焦虑”是导致医美乱象的罪魁祸首,治理这一乱象先向制造“容貌焦虑”的行为开刀,可谓切中要害。

但要想将“不得制造容貌焦虑”变成现实,也存在很大的难度,首当其冲的一点是,制造“容貌焦虑”的手段多样,有时还十分掩蔽,监管难以抓到把柄。比如,制造“容貌焦虑”的相关语言若写在合同文本当中,可以通过规范文本的方式来规避,倘若仅存在于医美人员口头的营销话术当中,就会因“口说无凭”导致取证困难。

互联网具有一定的掩蔽性。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线上线下的界限,使得带有“容貌焦虑”的信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阻隔,可以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这也增加了执法监督的难度。倘若以线上“种草”等方式来制造“容貌焦虑”,或在直播间宣扬容颜的重要性、整容的必要性,如果仅仅针对线上行为进行惩罚,就有可能错失对真正主导这一切的线下医美机构的惩罚。线上“种草”行为与线下医美服务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往往是由同一个医美机构有意进行的线上与线下的业务“切割”。如此一来,即使线上贴主、“网红”、主播等受到相应惩罚,也极易得到医美机构的暗自补偿,且这样的处罚对医美机构而言也如隔靴搔痒。

治理“容貌焦虑”,须突破监管难题。直接制造“容貌焦虑”的行为还好打击,但对线上等间接制造“容貌焦虑”行为,也要追根溯源,找出背后“金主”和靠山,对源头给予打击。并且,监管与打击还应该向招工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延伸,对容貌歧视、身材歧视等现象也要强化治理,只有当容貌出众者不再总是成为社会的“宠儿”,容貌普通同样也拥有许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才能从根源上铲除“容貌焦虑”产生的土壤。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国家卫健委回应规范医美直播:已开展专项治理、引导公众拒绝容貌焦虑
澎湃新闻 2024-08-30
北青快评|医美行业套路深,要避坑更要填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2
北青快评 | 规范医美须先整治“18岁就得抗衰”式鼓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7
高考后整容热调查:并不一定能缓解容貌焦虑,变美前请擦亮眼
南方都市报 2023-08-05
北京:杜绝虚假宣传,医美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7-16
北青快评 | 增设医美消费冷静期,让权益保护更有质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8
北青快评 | “颜值打分”只是贩卖容貌焦虑的生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0
北青快评 | 筑牢未成年人非必要医美的法治篱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