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古戏楼活化石”焕新中华传统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1 07:29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曲《牡丹亭》从被称为“中国古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戏楼娓娓而来,余韵悠长。当非遗昆曲遇上300年古戏楼,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听古戏楼讲述回归与创新,看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焕发新生。

WechatIMG641.jpg

古戏楼焕发新生

时隔百年再传昆曲

坐落于北京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220号的正乙祠戏楼,是曾经的银号会馆,也是中国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自诞生之日起,正乙祠跨越明、清、民国直至今日,见证了中国戏曲从“雅部”向“花部”的转型,更经历了京剧表演艺术从诞生、发展直至繁盛的整个过程。

步入正乙祠戏院,戏台台柱上一副对联别有深意:“八千觞秋月春风都付于蝴蝶梦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筝檀板尽消磨桃花扇底燕子灯前。”北方昆曲剧院正乙祠戏楼经理张鹏介绍,这副对联隐含着《蝴蝶梦》《琵琶记》《桃花扇》《燕子笺》等昆曲名剧,由此推测,正乙祠戏楼肇建之初便以昆曲表演为主。此前,经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调研,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将传承600多年的昆曲艺术与300多年的古戏楼完美结合,时隔数百年后,昆曲再次唱响正乙祠。

创新剧目舞台设计

沉浸互动再现传统之美

采访当日,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两位青年演员于雪娇和王琳琳为大家带来了《牡丹亭》选段。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昆曲静静流淌在300余年的古戏楼中,也将现场观众带到了汤显祖笔下的传奇故事之中,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而感动。

王琳琳告诉北青报记者,与其他舞台不同,她觉得正乙祠戏楼这个舞台很神奇:“古戏楼的建筑风格使得它似乎有一种磁场,让演员踏上舞台就感觉进入了戏里,整个人也马上沉下来了,说话也都变得文文静静的。”张鹏介绍,正乙祠戏楼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是一个室内多层戏楼,有多个演出区,让观众能够多角度沉浸于戏剧中。而重新出发的正乙祠戏楼在对剧目创排上也进行了创新,从舞台设计、唱腔再到舞美设计,都会更符合年轻人的观看体验。

“我们不只是在这方舞台上演,演《游园惊梦》选段时,我们会走到观众席中表演,与观众近距离互动。”王琳琳说,这样的设计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被演员的表演抓住带进戏里,更为沉浸地感受昆曲的魅力。

戏剧演出回归传统

以文促旅带动多业态发展

正乙祠戏楼正式重张启幕后,依托北京市“会馆有戏”文化品牌,用“好戏”激活会馆内核、打造文化品牌,助力北京打造“演艺之都”。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表示,如今观众习惯了去大剧场观看表演,正乙祠戏楼则意在通过小而精的传统戏剧表演让观众回归传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不仅戏要精,如今正乙祠戏楼还计划拓展业态,以文促旅,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孙明磊介绍,正乙祠戏楼位于北京最美中轴线附近,其东侧是以胡同文化为代表的京味文化,北侧是以全聚德为代表的美食文化,而西侧则是以琉璃厂笔墨纸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游客能够在这一条线路上一次性感受京味文化、传统文化,品尝美食,欣赏有着600年历史的昆曲,获得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北京市档案馆将开放约2.9万件档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3
春节假期31万人次京城看演出 票房收入近5000万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7
春节假期首日全市接待游客136.1万人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0
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 北京打造“会馆有戏” 让沉睡文物焕新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北京名片”
经济日报 2023-09-13
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国戏楼“活化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8
北京用文化为城市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3-07-20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看“中国古戏楼活化石”如何焕新中华传统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