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共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良策,共商“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之举。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成效,深入分析形势,明确目标要求,统筹谋划未来,为新时代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据了解,这次座谈会的目的就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座谈会以“携手迈上新台阶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审议通过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及相关工作规则,统筹部署了未来三年三地共同推进的协同发展重点工作,并确定了今年的重点任务。将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一体化落实,把愿景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进度表,不断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牢牢牵住“疏非”“牛鼻子”
牢牢牵住“牛鼻子”,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共同支持和服务央属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继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增强向外疏解的内生动力,确保非首都功能疏得出、落得下、能发展。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按照功能定位在细分领域和产业链环节错位承接非首都功能。
推动“新两翼”建设取得新突破
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要牢牢把握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结合雄安新区现阶段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疏解人员利益关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挥京津科技资源优势,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创新资源布局发展,推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营,支持设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质量推动雄安新区综保区建设,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支持雄安新区不断增强自身建设发展能力。加强人才交流合作,继续选派高素质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雄安新区工作。加快京雄直连直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天津港雄安绿色通道,做强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协同推动白洋淀生态环境建设。
深化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交流合作和联动发展。高水平建设好城市副中心,处理好与雄安新区、中心城区、北三县等周边地区的关系,与雄安新区联动打造高品质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全面落实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抓好政策、任务、项目三个清单落地见效。加快推进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城市副中心。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接续建设,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年底前投运。健全完善创新链条和产业生态,加快形成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构筑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共同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构筑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和实体内容。三省市要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共同建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协同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政策。加强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建设,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供支撑。探索推动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合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着力破除制约区域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加快构建首都都市圈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区域公路交通网。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津冀海港联动发展。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先导,推动形成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完善区域快线连接,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同城化效应。促进京津雄功能圈联动发展,加强优势功能互补。促进节点城市产业圈强链补链,形成紧密分工产业协作格局。落实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创新建立示范区管理机制,推动规划、政策、标准、管控“四统一”。着眼打造国家发展新动力源,加快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积极发展生命健康、航空科创、数字经济、航空物流等产业,加快推进国际航空总部园、国际会展中心和消费枢纽等项目规划建设。
唱好新时代京津“双城记”
发挥京津高端引领作用,唱好新时代京津“双城记”。落实好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和专项合作协议,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着力把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协作、科技创新、园区合作、港产联动、消费互促等领域唱好“双城记”,推动相关产业成龙配套,支持北京科教资源与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展对接合作,聚焦重点园区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天津港作用。增强滨海新区战略合作功能区配套服务功能,合力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落实关于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天津市探索形成一批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支持滨海新区新一轮改革开放,创建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打造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促进区域平衡 深化高水平合作
着力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深化京津与河北高水平合作。依托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京雄、津雄、京张、京承等交通廊道,推动土地、产业、科技、人力等资源沿线布局,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促进各类要素集聚发展,从不同方向打造京津联通河北的经济廊道。推动建立京津冀城市发展联盟,形成京津与河北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紧密的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格局,建立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滨海新区联动机制,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格局。持续深化京津对河北的帮扶,带动河北有条件的地区更好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推动河北净菜进京。利用好冬奥遗产,协同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要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推动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和布局,探索区域碳达峰碳中和新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京津冀地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优质养老资源优先向环京地区延伸布局,以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加快跨区域医联体建设。
加强机制建设 保障协同发展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统筹协调、高位推动,建立完善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党政代表团互访、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联席会等机制,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和专题工作组,夯实分领域、分层次的协同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要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各方共识,汇聚社会力量。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此次会议确定,2024年度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将在天津市召开。座谈会期间,还召开了京津冀常务副省(市)长联席会,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及交通、生态、产业等15个专题工作组工作情况汇报,并对落实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23年重点任务等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延伸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12345”
随着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新的节点。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近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用“12345”五个数字恰好可以串接协同发展历程中的诸多亮点。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协同发展中有诸多“1”的要素——例如,牢牢抓住“一个”牛鼻子,即疏解非首都功能;又如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当前京津冀正在加快打造世界级机场群;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及京廊、京保、京涿通勤高铁等陆续开通运营,津兴铁路全线铺轨;京昆、京秦、京礼、京雄、津石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协同发展中含有“2”的数字也不少——例如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唱好京津“双城记”。“新两翼”建设取得新突破,雄安高铁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陆续在雄安新区落地;行政办公区二期进入施工收尾阶段。
从京津双城联动看,天津累计引进北京投资项目超7000个,到位资金超过1.2万亿元。天津港在北京朝阳等区设立服务窗口。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开通运行天津港至北京平谷集装箱班列,京津冷链物流园投产运营。
“三圈”构成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即“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经发展阶段,其中“通勤圈”是重点,“功能圈”旨在促进京津雄联动发展。“产业圈”主要是促进节点城市强链补链,形成紧密分工协作格局。
协同发展中,注重处理好“四种”关系。坚持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以减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京津冀协同今年恰有五大新看点。一是北京支持雄安建设的3所学校项目全部建成交付,将于9月开学。二是北京支持雄安建设的医院项目也将于9月竣工交付。三是位于城市副中心的行政办公区二期进入施工收尾阶段,年底前启动搬迁。四是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今年将投用。五是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营。 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数说 | 京津冀协同发展近十年成果
一、交通领域:“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到10933公里(较2014年增长38.3%)。
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10880公里(较2014年增长36.3%)。
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二、科技和产业领域: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
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
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分别达1000余家、4000余家,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5100余家。
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服务器上架规模已达32万台。
京津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117家,培育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0余家。
三、生态保护领域:协同治理成效显现
2022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超63%。
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洳河等5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密云水库蓄水量稳定在30亿立方米左右。
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2%,水位平均回升2.25米。
四、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进展显著
200余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73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
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
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京津冀313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
京津冀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北京市及通州区市区两级与廊坊北三县近35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地域办理。
179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北京青年报》2023年7月9日相关报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