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美育通识课为何这么火?
新华社 2023-06-02 10:35

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的厦大校园里,越来越多与“美”相关的通识课程和校园活动正不断涌现。这其中,既有传承京剧国粹艺术、以通识课程形式开展的《国剧赏析》,又有讲述厦大杰出校友陈景润成才故事的话剧表演……

教育是国之大计,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厦门大学不断挖掘美育内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打造了一批以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美育课程体系,推动美育理念融入各个学科领域。发现美、追求美、造就美,已然成为厦大师生的一种精神特质。

《哥德巴赫猜想》的十年传承

“数学是我存在的意义,‘哥德巴赫猜想’是我生命的目标,再给我一点时间吧,我要把‘哥德巴赫猜想’从猜想变成一个定理!”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话剧表演——《哥德巴赫猜想》在广西大学汇学堂拉开帷幕。台上,厦大学生演员们深情演出;台下,广西大学师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哥德巴赫猜想》是厦大学生为缅怀老学长陈景润而排演的话剧,不仅展现了陈景润奋力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高光时刻,也还原了他在破题过程中遭遇的艰难困苦。

1950年春,尚未高中毕业的陈景润以“同等学力”报考厦大,被录取为数学系学生。其后辗转北京、厦门两地从事数学科研工作。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即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与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这一成果震惊了当时的世界数学界。

作为美育的创新成果,厦大师生自行设定脚本、排练话剧,陈景润、萨本栋、王亚南、罗扬才等多位杰出校友的励志故事被搬上舞台,《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其中之一。

“我有长期腹膜炎……”厦大建南大礼堂上,青年“陈景润”背着棉服被单,孱弱的身躯半弓着,右手撑着小腹,一脸愁容回答“领导”的问话。这是剧组正在排练的场景,厦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李龙琪饰演陈景润一角。

作为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大三学生,李龙琪仍然每天抽出一小时参与剧组排练。“我想要一场跟本科学习郑重告别的仪式。”李龙琪说,两年前的厦大百年校庆,他在台下第一次观看了陈景润的话剧。如今,当自己要迈向新的人生阶段之际,他想用老学长的成长故事激励自己前行。

“舞台剧有时候比书本更有力量,也是我们向先辈学习的一种方式。”《哥德巴赫猜想》话剧导演助理、厦大音乐表演专业大二学生苏淑娜说,陈景润学长的曲折人生经历,折射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厦大校风,后辈可以从这一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从2014年厦大校庆首演至今,《哥德巴赫猜想》已正式演出近百场,成为每位厦大学子的必看剧目。不同年份,这个舞台会走出不同的“陈景润”。每次演出,厦大校园都会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我去过很多高校给师生排练舞台剧,但厦大学生这么执着且专注,真的很难得。”《哥德巴赫猜想》话剧表演指导老师杜晓书说。

近年来,厦大不断将校史校情教育与美育结合,融入艺术实践活动。除了《哥德巴赫猜想》外,厦大还推出了话剧《嘉庚颂》《长汀往事》《南强颂》《遥望海天月》等。这些校史剧还走出校园,剧中人物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引发校内外观众共鸣,发扬了红色美学,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理科教授的美育课堂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傍晚的厦大教学楼,阵阵戏曲声悠扬传出。厦大核心校选课程《国剧赏析》正在上课,学生们坐满了教室,认真练习演唱京剧传统唱段《苏三起解》。

虽然是选修课,但不少学生提前半小时就赶到教室,为的是占个好位置,接受老师“开小灶式”的课外辅导。令人意外的是,开授这门课的蔡端俊老师是一位物理学教授。并非京剧科班出身的他开设这门校选课程,全凭着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和一段特殊的师生情谊。

1996年,从小喜欢京剧的蔡端俊进入厦大学习,结识了生物系教授胡维弘。在胡维弘的启发之下,他开始学唱京剧。胡维弘退休后在厦大开设《京剧学习与欣赏》选修课,蔡端俊又担任课程助教,帮忙编撰教材。

博士毕业后,蔡端俊便前往欧洲深造。待他学成归国回到厦大物理系任教时,胡维弘教授年事已高。蔡端俊毅然接过京剧传承的“接力棒”,这门选修课也更名为《国剧赏析》在厦大延续。“科学和艺术需要融合,理工科学生也要能欣赏艺术,追求真善美。我们的课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蔡端俊说。

学完《国剧赏析》后,很多理工科学生深受中华戏曲文化浸染,变成京剧爱好者和传统文化传播者。一些学生还找到了自己与祖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一同欣赏京剧演出,甚至同声唱和,其乐融融。还有些学生出国留学时,加入海外孔子学院、京剧票社,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向国际传播中国戏曲艺术的新生力量。

如果说蔡端俊的《国剧赏析》把中华传统文化搬上课堂,那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彭兴跃开设的美育通识课程,则教会学生用“艺术的逻辑”重新看待专业课程。

“大家知道如何由泰戈尔的《飞鸟集》来推导出波动方程吗?”彭兴跃问学生。

《飞鸟集》和波动方程,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样东西,却在彭兴跃的讲解下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名交叉学科研究学者,彭兴跃常以美学视角来审视科学研究并获得灵感。理科教授给学生讲授交响乐演奏,这也曾招来一些艺术专业老师的议论,但当他们听过彭兴跃的课后,都忍不住对他竖起大拇指。

“交响乐演奏如果放录音‘假奏’,很容易被人揪出来,这和我们搞科研其实是一样的。”在彭兴跃眼中,美育课程不仅要融合艺术与科学,更要以艺术的方式宣传科学精神。

目前,厦大已培育形成一套特色课程体系,打造了美育“六大工程”,传递美育理念,受到同学热捧。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三个学期中,厦大共开设美育课程88门次,选课人数超过5200人。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美育一直是厦大青春朝气的重要原动力。早在1921年建校之初,校主陈嘉庚先生就在《厦门大学校旨》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

既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个人价值实现,也要有“人类幸福、世界大同”的理想情怀实践,这是不少厦大学子共有的精神追求。来自青海西宁的“00后”李佳琪,从小就怀有“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疑问。考入厦大时,她选择了社会学专业。两年多的学习过程中,她还选择了《档案记忆与大学文化》美育通识课程。在这门课上,老师依托厦大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带着学生一起探寻世界起源和人类演变。

“专业课教给我们做学问的方法,而美育通识教育则教会我们怎么看待这门学问。”李佳琪说,除了美育通识课程外,厦大“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也丰富了她的大学校园生活,提升了人文素养。

在厦大,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学校就会组织相应的民俗活动。例如,端午时节厦大校园内常年波澜不惊的芙蓉湖上,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师生们会齐划龙舟。劈波斩浪间,师生们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厦大还依托校内各专业平台,打造了一系列美育比赛,“嘉庚杯”讲解员大赛就是其中一项。

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三星堆青铜大面具缘何造型如此?罗扬才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不久前,一场知识盛宴在厦大校园内拉开帷幕。“嘉庚杯”讲解员大赛舞台上,来自全校各院系数十位学生逐一上台,尽显自信之美。

“美育与文化特质已成为厦大赓续百年的校园风尚,也是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厦门大学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楼红英说,厦大已构建了美育第一、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并结合时代背景不断推陈出新,让广大师生更好了解美育,更深入研究美育,从而打造“最美厦大,最佳美育”。

《厦门大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美育提出这样的目标:学校要将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加强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建设,推进通识教育和美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说,厦大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特点,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深入挖掘百年厦大所蕴含的美育资源与文化积淀,持续深化美育与通识教育改革,全面塑造一流文化生态,引领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审美品位、艺术气质与人文修养,涵养人文底蕴、高尚情操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文/康淼 颜之宏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通识教育如何“有益又有趣”
人民日报 2025-01-13
设AI通识课,大学生体验“人机携手”创作音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02
天津大学通识课程带学生读懂人工智能
科技日报 2024-10-09
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举行!听,一曲文学与科学的协奏
人民日报 2024-10-08
新学期市属公办高校5万学生同上人工智能通识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5
北青快评 | 向大学生普及AI通识课,也可以不限于大学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5
从我做起做好每件小事,在点滴进步中释放潜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4
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9月起全部开设AI通识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