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瑞
京藏高速公路延庆出口处,高架大桥纵横交错,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升起一片空中交通网络,如条条巨龙腾空飞起,令人眼花缭乱。公路通往拉萨,铁路通往张家口,这些地方正是现在的旅游打卡地。拐出延庆,公路恰好把一个村子切为两半。村子正处在南山路边垣上,这是长城北面的一道长城,明代嘉靖年间修筑,从河北怀来至九眼楼,长达250里。现代与古老在这里交汇了。
从京藏高速公路刚出延庆,有公交车站叫营城子。我多次从那里经过,并没留心,其实它名不虚传,果真有营城,且不止一座,还有墩台。自营城子车站向西是营城子村西半部。这里建起成片的高档小区,内有马术俱乐部。大门有门卫站岗,说明身份,得以进入。小区里有南山路边垣上的墩台,因在岔道城的西面而称岔西联墩。墩台高大,黄土夯筑,能看到夯层间夹杂着石块。土石混夯,墙体结实。
墩台西挨着一座城堡,长城文保碑上书:营城子西城堡。城堡东西长约60米,南北20多米。墙体很厚,约有10米。榆树在墙里扎根,撑裂墙体,再经雨水冲刷,黄土墙流失了。城墙历经了多少次的风霜雪雨,无法统计,只能看到瘦小了许多,剩下了四五米高。墙体当年可能外有包砖。现在的大门曾是城墙低矮处,以前住在附近的村民为抄近道而踩出豁口。20世纪90年代初,一户人家分到这块地。住在这里的老人也不知城门开在何处。最初城内空空,现在种上了苹果、核桃等果木,有了生机与活力。
城堡东面有座墩台,迎着大门,仅距二三十米。墩台残损较多,体量依然不小,与进小区看到的那座墩台距离也是二三百米。想起古书上记述的,20座墩台之间要筑小堡一座,营城子西城堡便是之一。
京藏高速公路东侧是营城子村的另一半,面积更大。全村共有600多户,1000多口人。村内“老八家”为明代移民,现在村里以王、谢、张等姓氏为主。村里有老房子,有的在百年以上。斑驳的墙体令人感到村子的历史悠久。东西街上房子的后墙上留有标语,隐约辨认出:跃进锣鼓响连天,胜利捷报处处传。从内容上分析,像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写。
村子有古城堡,被称为营城子东城堡,开有一座北城门。村里90多岁的老人回忆,看到过城门的门洞。城里地势南高北低。南北街明显现出坡路。两条大街纵贯城堡,交汇处曾建有古戏台。这里似乎是老村的中心。过去生产队时就是以南北大街为界,东西两面分出一队二队。
戏台的北面有龙王庙,清代同治年间建造,大殿三楹,两边耳房,东西两侧有配殿,规模不小。新中国成立后,龙王庙办起学校。大殿与东配殿做过教室。庙后的一片房屋也是教室,1980年前后学校搬走。庙宇在1985年立有文保碑,2010年由文物部门做了维修。大殿的基石与山墙还是旧物。不知寺庙有何经历,脊上用了一溜琉璃瓦。庙后有一棵大槐树,树龄200多年。村子曾有的真武庙、山神庙、土地庙、五道庙等皆已无存。
龙王庙北面存有一道黄土垄,百十米长,长满荒草。这是城堡的北墙,或是墙体的基础。站在残墙上观望,比营城子西城堡大了许多,定是古书里记述的大堡。营城子村西有座山,叫小红山。山口称小红口。此处有山口古道,距八达岭不远,筑城囤兵把守,留下村名。一个村内密集了墩台、小堡、大堡,令人感到当年的军情紧急。
不知现在为何没立营城子东城堡碑牌。城堡北侧扩建起柏油公路,本来不高的残墙又削薄了很多。切面上露出黄土与碎石的层面,也留下了挖掘机的齿痕。现在老村内已少有人居住,城堡外辟出新村,盖起了幢幢高楼,村民绝大部分搬入新村,住上了楼房。新农村的面貌发生巨变,村民生活大为改观。老村里的房屋大多空置,保持着原貌,为古城的利用留下了空间。
里炮村得名与长城有关
营城子村的西面挨着里炮村,那村子地势平坦。耕地上矗立着三座墩台,中间的一座较为完整,5米多高,长宽各约3米,黄土夯筑,下宽上窄。墩台四周修了台阶、石栏。有长城文保碑,也称岔西联墩。墩台新建了石阶,站在石阶上观望,东西两面的墩台相距各二三百米。这与古人设计的“每百五十步筑墩一座”(每步等于五尺)大致相当。三座墩台之间空空如也,并无遮拦,若站在墩台顶上观望会更为清楚,漫说大队人马,就是个别人出现也皆在目中,无处躲藏。
三座墩台东面有片果园,围着栅栏。这是村民人家的耕地,农户也跟进村里创出的品牌,种植了苹果树,成为致富途径。果园里有座城堡,很早就残了,仅存一段北城墙,后来生产队平整土地时截去了一些,近年修公路又切去了一段,渐为现状。墙体宽约两米,长约40米,高1至5米不等。细看墙面,夯层细密,之间加有碎石。这座城堡不很大,却是南山路边垣进入京城的一座城堡。看果园的老人收拾果树,对城墙也爱护有加,每年都会拔去墙上的荒草灌木,避免根部挣裂仅存的墙体。
里炮是个古村落。村里人认为,古时这一带大水汪洋,曾称傍水峪。后来大水退去,交通要道上,住户人口增多,改称千家店。村里传说:明末李自成进京,从此路过,攻打石峡关,不想土炮自身爆炸。还有说:官军在石峡关西山顶上架起“大将军”火炮,轰击李自成大帐,误打到傍水峪村,炸分两村。总之都因炮轰受伤留下村名,“炮伤”谐音“炮上”,成为里炮与外炮。
炮上在光绪《延庆州志》上有记,且儿化:“炮儿上属桑园里,距城三十五里,东西街一。大路西北赴怀来县。”有人认为,里炮的“炮”与军事无关,可能是“泡”字转化而来,北方人用于地名后缀,读出儿音“泡儿”,可能更接近本意。
无论怎样,“炮”字还是让人联想到战争。村子向东5里有小红山,是明代的山口要道,过了山口,便是岔道城,仅有15里,兵临城下,直逼八达岭。降至清代,这里已无战事,先民在炮儿上安了家,光绪《延庆州志》记,有“户一十三,口六十九。共地五顷。村中井一。关帝庙,龙王庙。”村子均属于桑园里,十几户人家,算不上大村。城堡面积小,容纳不下,村民在堡外安居。此后炮儿上村人口不断增加,渐有分化,南北而居。城堡连接着南山路边垣,南面为里,北面为外。村子有了简称:里炮、外炮。
桑园里是个大的行政区域,至今还有桑园公交站名,属于八达岭镇管辖。里炮村紧贴着残存的城堡,现在有100多户,300多人,人口增加不少。村民以张姓为主。古老的村子发生了巨变,地面上建起一片高楼。乡村如同城市,村民基本上搬进了楼房。楼区中有国槐一棵,树龄百余年,干径80厘米,长势旺盛,为北京市二级保护古树,证明着村子的古老。村里建有村史馆,展有老照片,可以回顾历史。
村里的耕地依然平坦,墩台之间种满了苹果树,成排成行,满目绿色,像整齐列队的士兵。里炮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结出的苹果又大又红又甜,创出了名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北京市果树专业村,有了知名的苹果品牌。红苹果、盆景、花卉等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产业。楼区外建起了休闲娱乐的长廊,安置健身器材,塑出巨大苹果石雕,成为村民的红苹果乐园。
石头垒砌出古村落
营城子村东面是小张家口村。这是个山村,多处盖有新房,展现出新农村的景象。村中建筑很有特点,多以石头为建材,围墙、地基也有毛石垒砌,错落有致。再细看,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也如是:石碾、石磨、石夯、石盆、石缸、石桌、石凳,以及水井、水渠、影壁、地窖、磨房、饮马槽,就连上山小路也用石头铺就。村子有了雅号:石头村。
村里也保存着多所老房子。村口处就有100多年的四合院。门外立起巨大影壁,上面用毛石垒出了虎皮花纹,墙面平整,砌工讲究,证明了当年院主人的身份。正房六楹,五间一过道,传统的建造格局。木板门、方格窗现出古朴。老房子居住不如新建的舒适,正考虑拆除,不免惋惜古人留下的传统文化。旁边还有一跨院,也有几间房屋。院子里偶然发现一块木板,中间固定上带洞的铁板,很像大号的礤床儿。这叫抿裙,把和好的面放在上面擦,出来的面一条条就像拨鱼,还叫抿裙。先民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了多样的食品。
村支部建在村口,旁有新建的水泥建筑框架,已经停工。这是准备盖办公楼与餐厅。旧址上原有龙王庙、火神庙、三官庙(天官、地官、水官)。寺庙在这一带很有影响,以前县里唱戏要先到这里烧香。寺庙附近还有古井,应是人们聚集之处。
向南进村沿街巷而行。东侧地势高,曾有一条泉水河顺坡而下,一个村也分出河南、河北。再向南走,有一所房子,20世纪70年代拆除了一座墩台而建。这里地势低平,南山路边垣从东西两边的山上交汇下来,打了结,拧出墩台。墩台十分高大。古书记为张家口墩,十余米高,站在上面,瞭望南北,联络东西。墩台特殊,下面开有大门,见惯了长城墩台的村里人把它称为楼子。
古时这里是关口,边垣即为界线,如同长城内外。关口处出现两个村子。光绪《延庆州志》中记为“里张家口”与“外张家口”,同距延庆州城“十五里”。光绪年间,里张家口有户二十四,一百二十五口人,耕地一顷三十亩。外张家口三十二户,一百六十八口人,耕地三顷九十二亩。四个字说起来拗口,于是有了简称,楼子南称“里口”,北称“外口”。如今两村合二为一,同称小张家口。村里发生了变化,人口增加不少,有200多户,500多口人。村旁建起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全区做着贡献。
古书记载,里张家口有龙王庙在村南、土地庙在村北,外张家口有关帝庙、观王庙。寺庙在漫长的岁月中数量或有增加。村里人记忆,还有山神庙、泰山庙、三官庙等十余座。墩台处有老母庙,仅一楹,供奉着老母娘娘。现在墩台以及旁边的老母庙已无,仅存一棵大柳树,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霜。
里口村南的龙王庙仍在,正向三楹,村民自筹资金在原址上重建,1998年落成。龙王庙下曾有戏台。关于戏台村里还有故事。阎家在村里是大户,养骡子不能过百,过了百头就死。后来找来了算命先生,说要修三官庙,建戏台。阎家依此照办,在龙王庙旁建了戏台,村南修了三官庙。此后阎家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现在戏台与三官庙皆无。村南有块巨石,为三官庙旧址,存有地基的砖石。村里还有王、杨、张、尤、阎、高、申等姓氏。申家也有故事,出了大官,据说考上了进士,在南方当了师爷,辗转落户到这里。
关口处于交通要道上,商旅人员往来频繁,人员汇聚,给村子留下许多故事传说,增加了文化厚度。同时也带来生意的红火,村里曾有两处客栈,于一般村落少见。古书里记载:里口井一,外口井二。后来的时日里,又挖了多口井:里口有四口井,外口有三口井。这是人口骤增所需。里口现存一口古井,井上石头巨大,井口也磨得光亮。当年井边还有石栏。村里存有几块大石槽,皆是井旁之物。
里口向东有条石块铺就的街巷。这条街称百年老街,也叫里口街,还叫当街,有着中心的意思。踩着几百年的路面,脚下有了与欧洲一些古城街巷相似的感觉,虽有凸凹,却结实耐磨,还可随时挖取更换,寿命长久。沿街两侧建着房屋,间或能看到墙上有城砖。当年墩台或边垣城墙会有包砖。
街两侧有年代更为久远的老房子。檩条上铺着高粱秆与黄土,层层叠加起来,最上面盖瓦,当地人把这种方式称为“隔挡”。它看上去厚重笨拙,并不美观,却透气、保温、防晒、挡雨雪。房子有着窑洞的效果,冬暖夏凉,居住舒服,抵御山口的寒冷,为戍守边关的将士带来温暖。后人沿用此法造屋,至今未拆,得以看到。
老街一路上坡,通向山头的城堡。山不高,山顶地面平坦,已为耕地,种植树木,多为栾树,有着多种经济价值,春天初生新叶名木栾芽,叫白了成为木兰芽,还有的地方叫树头菜。山区佳肴,可与香椿芽媲美。此时树芽萌发,正是采食之时。一株海棠树醒目,几十年前就粗壮高大,现在依旧,生长缓慢。树龄很久,活力不减,满树盛开出白花,为古城增添了美色。
耕地四边存有黄土残墙,两三米或三四米高不等,起起伏伏。目测城堡面积,并不等边,约略长为北墙110米,南墙80米,西墙90米,东墙120米。北面似乎还留有一处二三十米长小的城圈墙。城里当年有营房、马厩,还有座小庙。长城文保碑上书:小张家口东城堡。墩台东西两面的山上各建一座城堡。对面山上还有西城堡,也是残存,面积要大,略呈正方形。
山间小路通京城可出奇兵
站在山顶打量,边墙自此连向东去。东面山顶处还有墩台。南望,远处两座大山,西侧叫胡家坡,东侧叫大东山。山口中间夹持着小路,村里人称南大道。这条小路可以从水关出,进入关沟,通往京城。真是险地,军事地位不言而喻,立刻明白了为何兵家在此重点设防。两座城堡占据有利地形,一旦敌人来袭,山上官兵顺势而下,两面夹击,势如破竹,确保山口无恙。
这条小路在乾隆《延庆州志》有记,并说出了用途:明代以奇兵由青龙桥出小张家口,蹑贼之臂,延庆、永宁出铁骑断贼归路,两面夹击,则贼进退受敌,足可擒也。小路隐蔽,可出奇兵,当然也会被人探知,绕过八达岭,成为北方骑兵偷袭的通道,不能不防。所以光绪《延庆州志》中记载南山一带的山口,包括小张家口,原是隆庆左卫官军把守。为加强防御,经过调整,改由永宁卫后千户所官军把守。
宣统《延庆州乡土志》有载:小张家口山在州城东南四十里。踞南区北部,八达岭之东。山峡小径西通青龙桥。又记:由岔道西南行,逾入八达岭十里,至青龙桥之南,有小张家口径路自东北来会。山路崎岖,行人甚稀,曾为古道,即经小张家口、青龙桥,再过居庸关奔向京城。降至清代,关口军事意义渐失,南北客商抄小路,穿行于此。
青龙桥是岔路口,建有火车站。京张铁路自京城奔向张家口。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这附近有水关长城,时任总工程师的詹天佑在此工作,创造出了“人”字铁路,现今留着他居住过的小院。
小张家口军事地位至现代依然彰显。抗战期间,日军在小张家口东城堡山坡下挖有一条战沟,至今存有遗迹。战沟在平地则用石块垒砌高墙,三四米宽,五六米高,想阻止八路军与老百姓的联系。这里又有铁路线,增加了战略意义。这条沟墙很长,从柳沟至岔道都有。日军白天修,八路军晚上拆,在这一带与敌人进行着不屈的战斗。
我走下山。村里有两块石碑,一块字迹漶漫不清,在老街一户院落里看到另一块,名为“分修长城题名碑”,万历元年(1573)立。碑为圆首,花岗岩石质,通高1米多,周围饰以阴线卷云纹。碑文刻有主持修建长城的10位官员:钦差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山西蒲州王崇古、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湖广嘉鱼方逢时、钦差巡抚宣府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右副都御史浙江山阴吴兑,以及提调宣府南山参将署都指挥佥事陕西榆林孙朝梁、中军怀安卫千户张维城、宣府前卫指挥王佑、把总怀来卫镇抚刘思等。石碑用布遮住,不再示人。碑上人物都是这一带的高官,透露出战争年代对这座山口重视的信息。
村里的石头印象深刻,不仅温润着村民的生活,还记录了这一带风云变幻的历史。
供图/高文瑞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