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学实验在上海崇明进行 “植物工厂”种生菜不看天 25天即熟一年可收14茬
解放日报 2023-03-28 07:21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即使远在太空,人类也能吃上自己亲手种的菜。几个月前,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跟随航天员一起回来的,还有经历培育生长、完成发育全过程的水稻和拟南芥种子。其中,拟南芥代表蔬菜,水稻代表粮食作物。

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这些种子完全依靠人工手段模拟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和湿度,完成了萌发、生长、抽穗和结籽。今年春天,一场相似的科学实验,也在崇明岛上演。

“没天可靠”是另一种难

在传统观念里,“读不好书就去种地”,而现代农业,则是“真正读好书才能搞得好”

进入崇明花博园的光明母港垂直农业研究中心,几个集装箱映入眼帘。这些集装箱有个名字,叫作“植物工厂”,它们是科研人员的“太空实验柜”。

不过,与问天实验舱里的实验柜相比,这些集装箱的体积大了不少,但原理相近。箱内植物完全不依赖自然环境,科研人员利用技术手段对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不受或很少受到自然条件制约。

植物工厂被视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模式,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吸收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最多、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

在此之前,它大多出现在国内的科研实验室、远洋船队或者极地科考站。近日,随着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总决赛在崇明拉开帷幕,农业的未来图景走进大众视野。在90天里,四组团队操作各自的集装箱,完成三茬“翠恬”生菜的种植,这是一种口感甜脆的全新生菜品种。

“考核的标准就是更低能耗、更短时间、更高产量、更好品质。”本次大赛评委之一、光明母港垂直农业总监王金华希望,通过聚焦上海特大型城市的农业科技发展和高品质产品供应,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

在传统观念里,“读不好书就去种地”,而现代农业,则是“真正读好书才能搞得好”。从入围决赛的队伍构成,就能感知一二。四支团队普遍集结了农学家、数据科学家、植物工程科学家等多个“工种”。

以“生生不息”团队为例,其成员研究领域涵盖工学、农学、市场营销和推广等方面。此前,团队在上海交通大学“深蓝计划”项目“无能耗的海上自维持蔬菜种植平台”的支持下,正在搭建基于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有机结合自动控制和浮板栽培技术的系统,预期只需要太阳能和海水即可长期稳定运行。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鲍华是能源领域的专家,“在植物工厂内,种植一公斤生菜需要消耗十几到二十几度电,因此如何减少能源消耗是我们团队研究的重点,目标在不降低生菜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手段使植物工厂的能耗降低20%左右。”他说。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工厂团队致力于植物工厂技术相关研究,包括极端环境种菜难题。此前,为解决极地科考队员的吃菜问题,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相继建成蔬菜种植温室。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崇明基地则被选为南极温室的“样板田”。在这个模仿南极环境条件的仿真温室中,农科院团队队长何立中等专家先探索种菜技术及经验,再传授给科考队员,最终帮助南极科考队员在冰天雪地里吃到了新鲜蔬菜。

靠天吃饭很难,“没天可靠”是另一种难。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工厂团队负责人丁小涛研究员说,希望通过这次比赛推进垂直农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比如通过远程控制实现灌溉和营养液调控等,加上团队的种植经验和算法模型,对种植箱进行无人化管理。而如何精准调控种植箱,这牵涉工学、农学等学科领域,考验着团队的“跨界”能力。

荷兰温室“先行一步”

人工减少,产量提升,赋予了智能温室市场化的条件。不过,能源消耗使得农产品价格仍相对较高

如果说国内的垂直农业还在经历自我蜕变,那么更为广义的植物工厂——荷兰温室已经“先行一步”,早早接受了市场的检验。

顾名思义,该类温室源自荷兰,是太阳光利用型植物工厂。凭借全自动化的生产流程、高效的农产品产出,荷兰这个国土面积与我国黑龙江差不多大的国家,创造出农产品出口全球第二的“农业奇迹”。

基于这样的优势,国内各地尝试引进荷兰温室,目前总面积约为1000公顷。其中,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就占了1/20。

位于崇明区的由由现代农业创新园,2019年斥资5.6亿元引进荷兰全套温室设备和技术,建设20.66万平方米半封闭智能玻璃温室。温室内种植黄瓜、番茄、彩椒和生菜四个品种,平均每天为上海市民提供20到30吨不等的蔬菜。

站在生菜种植区,记者看到,这里正如现代化全自动工厂,蔬菜生产全程被“黑科技”环绕。从荷兰进口的优质种源漂洋过海而来,经过全自动播种机播种,在催芽室等待1至2天,待到“小荷”露出尖尖角时生菜苗被送上苗床。

从荷兰引进的priva中央控制系统,百分百实现了对水、肥、温、光、气的智能化控制。生菜住在温室“豪宅”里,扎根在富有营养的基质内,每长大一些,就会被自动往前挪动一点。约25天后,生菜从温室尾被推至温室头。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输入采收量,生菜就会被自动推送出来,完成包装后进入市场。

“生菜成熟时间由原本60天减至25天左右,一年种植茬数可增加到14次。全年不间断生产,产量为人工种植的10倍。”上海由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少军说,自动化生产线需要人工介入的只有植株调整,整个温室生产区仅有9名作业人员,较传统的农业模式节省人力近90%。

人工减少,产量提升,赋予了智能温室市场化的条件。不过,占大头的能源消耗,使得从这里走出的农产品价格仍然相对较高。以生菜为例,800克的价格为15.8元。

这样的定价,消费者能买单吗?在业内人士看来,智能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在口感、安全性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城市,契合部分追求产品品质的市民需求。

传统的生产模式下,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导致减产甚至绝产,农户们会将抗病性放在第一位,紧接着是产量、口感。由于植物工厂处于封闭或是半封闭状态,病虫害防治压力更低,安全性相对较高,品质被放到了第一位,之后才是产量、抗病性。比如由由的串番茄,一粒种子的价格折合人民币12元。

颇有意思的是,购买高端种子,光靠有钱是不够的。“我们与种子公司是双向选择,如果因种植环境不适宜导致种子表现不佳,将对他们的口碑造成影响。所以,有些种子只卖给植物工厂,让其表现出最好的性状。”杨少军说。

投入与回报的天平

垂直农业可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代表了现代农业科技水平,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

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是在植物工厂的字典里,没有“太阳”。

人工制造的光源,必须解决能源消耗问题。在集装箱里,种出一棵生菜所需的成本远高于生菜本身的市场价格,普通生菜每千克成本大约4至8元,而水平较高的植物工厂每生产1千克生菜需要消耗10度电,产品成本或达20多元。价格阻碍了这些品质蔬菜进入大众餐桌。

“能源消耗是植物工厂面临的最大挑战。”鲍华说,从其运营成本来说,电能消耗占大头,除此之外还包括折旧损耗、劳动力成本等;而在电能中,光源的消耗占到60%左右,同时还包括空调等控温设备。

成本是目前推广植物工厂最急需解决的一件事。哪怕是已经实现量产、走入市场的由由农业科技,杨少军也坦言,“最快需要5年收回成本。”

比如,由由生产的串番茄,不仅种子价格是普通种子的百倍以上,其植物工厂内使用的电和天然气,成本也占到平时运维的60%。

不过,成本下降的空间也是最大的。“比如,通过物理储能的方式,将锅炉燃烧生成的热量储存,到了夜间再输送至温室内;在用电方面,我们正规划设置光伏板,如果把整个屋顶利用起来,成本可以降低10%。”

从种植品类来看,当前植物工厂的作物还较为单一。鲍华解释,叶菜生长周期比较短,比较适合植物工厂种植。“消费者习惯每天都要吃新鲜的蔬菜,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市场选择。此外,业内还在尝试种中草药,还有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去年年底,垂直农场公司Infarm在无土环境下成功试验出小麦室内种植。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在规模上,垂直农业每年每公顷的产量为117吨,是露天农业产量的26倍。Infarm表示,随着技术发展,室内产量可以进一步提高50%。

高成本悬在头顶,上海为什么还要探索植物工厂?“垂直农业可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代表了现代农业科技水平,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丁小涛说。比如帮助加快育种研发进程。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民族种子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垂直农业凭借可控的生产环境,能够助力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植物工厂还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命运,让一切尽在掌握中。甚至让生菜叶长得紫一点还是绿一点,都可以通过光配方和营养液的调整来实现。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我国农业从业人口正逐渐减少,业内人士戏称,在上海,只有“老外”在种地——老年人和外地人。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植物工厂或许是个突破口。”鲍华说。

文/束涵 俱鹤飞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植物工厂种出“智慧菜”
新华网 2024-09-28
全球首次:在沙漠温室快速繁育水稻 核心技术来自四川天府新区
成都商报 2024-07-31
视野 | 探访大型“无人植物工厂”
新华社 2024-05-10
学霸版《种地吧》来了 青年科学家挑战改装集装箱种植生菜 价优质高者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1
世界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在成都投用
华西都市报 2024-02-22
没有土壤不排污 这家植物工厂一年四季可收菜
武汉晚报 2023-11-13
“黑科技”助力打造平谷农业中关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8
老百姓身边的黑科技之“食”——数字技术融合农业5G覆盖智慧农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