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经济数据日前出炉,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总体来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为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向好趋势,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方案,重点都不约而同聚焦在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上。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一直被认为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培育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各级政府立足打造服务型政府,努力当好“店小二”,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为经营主体减负鼓劲,收到了显著效果。但若继续往细处、小处、深处探究,“痛点”“堵点”也有不少。比如,看似办事路径通畅,却若隐若现存在“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再如,重复多头执法、动辄调研考察,说是全方位关心,实则频繁打扰;还有一说到送服务、派礼包,惠及的多是大企业、重点企业,对最需要帮助的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关注还很不够……“平常时候隔岸相望,遇上事了一哄而上”,一些政策效用没能最大化,有时候甚至事与愿违,这样的现象值得深思。
优化营商环境是社会共识,供需屡有错配也是现实问题。究其根源,恐怕还在思想认识上,不善换位思考,缺少“用户思维”,政策举措没有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每一项服务的最终评定者都是具体的用户,善于倾听用户想法,在实践中不断迭代方法、重视反馈,才能更大限度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这种换位思考的自觉,正是治理者所必须具备的。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业态层出不穷,行业竞争变化莫测,市场发展各个维度所展现出的复杂性空前。仅靠在办公室拍脑瓜,或是“于己方便”出政策,很可能因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流于空文。而当营商环境无法满足期待,优化举措总是隔靴搔痒,对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和预期也是不必要的损耗。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有言:没有市场主体这个“真正主角”,市场经济就会像一部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着眼现实痛点,坚持“用户思维”打造懂企业的政府,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展企业走访,解难题、办实事;坚持精准有效、分类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总想着“一张药方管到底”;就要做到一视同仁、落实服务,不因企业性质有异而异、项目大小而有差别等,“看人下菜碟”……多一些“企业群众”视角,对于用户心存什么想法、期待什么方案“心里透亮”,这才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举世瞩目。在高起点上再优化,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难题,或是利益掣肘,或是历史遗留,或是复杂敏感,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更巨大的努力、更巧妙的施策。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做好“多难选择”,越能彰显初心底色。可能技术层面确有一万个“没法办”的理由,但价值层面的“应该办”,就是迎难而上的决定性动机。具体工作中,当企业反映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是挑头干还是踢皮球,是动真碰硬还是敷衍了事,衡量的是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影响的是问题的解决效率,也决定了最终收获的是掌声还是吐槽。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客观困难,优化营商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曾有干部提出过一种“有解思维”,主要就是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所谓“高手在民间”,“最强大脑”往往来自基层一线,治理者们迈开步子、深入“江湖”,真正亲身体验,才能浓缩出智慧结晶。当然,可能有的问题确实存在系统性症结,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拿出“大禹治水”的智慧,“愚公移山”的劲头,“精卫填海”的坚持,问题一定会一点点解决。
山一程,水一程,劈波斩浪启新程。干事创业永远只有进行时,稳中向好的态势催促新一轮的耕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让其在风雨洗礼中焕发新的生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实。
文/胡宇齐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