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拥有85万人口的回天地区是京北地区最大的“睡城”。交通拥堵、医教不足、商业乏力……从2018年起,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聚焦该地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形成了生动实践。从集成政策力量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到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从便民功能修补到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从探索“回天有我”的基层治理模式到实现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美丽擘画……回天地区精彩的“三级跳”画出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壮美弧线。
正在试运营的奥北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2018年7月,北京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首轮回天行动计划”)。随之又先后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发布了为期5年的第二轮“回天行动计划”和《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2022年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三个计划层层深入、实施策略步步为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子接着一锤子敲。
一级跳跳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补齐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短板,让群众便利、宜居,是2018年到2020年“首轮回天行动计划”提出的核心内容。其内容直面痛点:明确列出117个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小步走、不停歇,揪住“问题导向”不松劲——
系统配置教育资源。2018年,完成10所幼儿园和天通中苑西区小学移交接收工作,开工建设1所幼儿园、2所中小学校;2019年,开工建设6所幼儿园、3所中小学校;2020年,开工建设1所幼儿园、2所中小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推进一批储备项目尽快完成规划。
强化大型居住区治理。2019年,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90%;2020年,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基本全覆盖。
下大力气疏通“堵心路”。搁置12年的林萃路断点,承诺2020年完成;2019年建成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等。2018年建设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2019年建设太平郊野公园足球场和东小口森林公园足球场等。
回天地区这惊人的“一跃”,跃出了束缚地区发展的基础性短板,成就了一幅靓丽的“起跳摸高”图:三年来回天地区建成17所幼儿园及学校,新增学位近7000个;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北区、天通苑体育馆建成对外开放;“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架构初步搭建,搁置12年的林萃路断点打通,国内首条通勤用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公园绿地面积达625公顷,较2017年翻了一番;织补天通苑东四区、龙锦苑一区14处20万平方米口袋公园,实现“开窗见绿、转角有绿”……在2021年1月举行的“回天行动计划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公共服务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三大攻坚工程取得积极成效,117个计划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62个项目如期完成。长期困扰地区发展的“规划失衡、管理失范、社会失治”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回天地区发展活力得到激发和释放。
二级跳跳向百姓满意的新境界
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回天地区提升发展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历史耐心。2021年,本市在首轮回天行动计划获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发布了第二轮“回天行动计划”即《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此后五年实施的102个项目,涉及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绿化文体、交通、市政、社会管理等方面。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与首轮回天行动计划相比,第二轮回天行动计划在公共服务建设体系方面更加健全,也更注重人的本体感受。“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回天地区新发展跳出了又一轮“美丽弧线”,跃出缤纷看点——
公共服务已从单一补短板向系统化、多元化跃升。如区域整体发展明确构建“一轴一带两廊”的新格局。盘活东小口镇城市化腾挪空间,改造连通现有公园绿地资源,构建首都北中轴延长线生态发展轴。依托回龙观大街—太平庄中二街,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整体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构建发展活力带……
“组团发展”的规划战略体现了系统化治理,明确回天地区要嵌入多个特色功能组团发展。比如,立足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推进国家实验室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生命谷”、打造医药健康组团;立足“回+”双创样板社区和信息园建设,推动形成青年人才就近就业创业的生态圈,打造科技服务组团……
市政建设从基础建设向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跃升。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比如,完成天通苑地区供水管网改造,持续实施雨污分流,开展天通河和东小口沟下游治理,实现易积水点动态清零,供水、排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产业发展从单向增加供给向新型消费跃升。如引入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项目,适当增加商业办公楼、新型商业综合体供给。以龙德、龙泽商圈为重点,建设有品质有活力的公共消费空间。建立差异化街区商业生态体系,新增霍营G区、天通苑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推进交通接驳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便民网点品牌连锁率和智能化水平。 培育深夜食堂,挖掘后街经济,营造回天地区“夜京城”生活圈。
生态建设从拓展绿色向高品质人居环境跃升。环境提升中更注重人的本体感受。如以大尺度生态廊道、高标准生态绿道、高质量口袋公园串联城市社区,确保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统筹一道绿隔拆迁腾退复绿,推进东小口镇村庄城市化,高标准规划建设万亩奥北森林公园,形成城市级绿色空间。贯通十三陵水库—奥森公园42公里绿道系统等等。
三级跳跳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居高声自远,发展无竟时。2022年4月,《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2022年工作计划》(简称《工作计划》)印发,细化明确了2022年的发展方向。也给回天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回天地区跳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规划统领站位更高。《工作计划》中首次提出回天地区发展要锚定首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这将成为回天地区后续发展的“纲”。同时,统筹区域资源,完成东小口镇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加快生命谷创新走廊产业规划布局……《工作计划》中4次提到编制、布局,将规划引领贯穿全文。
公共服务供给更优。《工作计划》立足教育发展、医养供给、文体提升,比如,在教育上明确幼儿园普惠率要保持在90%以上。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要推进街道图书馆全覆盖等。在公园绿地上,要确保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稳居全市前列。一项项指标都明确了区从供给侧角度,推动回天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更强、更优化。
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更快。加快打造城市级绿色空间,系统开展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深化探索城市更新……《工作计划》中强调坚持精细化治理,精准聚焦公园化城市街区建设、常态化专项整治、一体化有机更新,改善城市街区品质和人居社区环境,让居民的人居环境品质更好。
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卖点”更多。在两轮的回天行动计划的文件中均提到增加消费,也实现了从简单强调增加供给向新型消费跃升。北青报记者发现,《工作计划》更是为升级新消费指明路径。比如,打造有活力的公共消费空间,差异化布局商业生态,推进交通接驳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便民网点品牌连锁率和智能化水平,培育深夜食堂,挖掘后街经济,营造回天地区“夜京城”生活圈……
“回天有我”治理更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回天有我”行动中来,画出了基层治理的“同心圆”。《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要求“回天有我”的基层治理品牌做得更深,并提出具体发展方向。健全党员领导干部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培育“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服务模式、打造“回天志愿者发展中心”、启动民生保障志愿服务创投计划。推广“线上楼门长”、建立可视实战的数字平台,探索搭建回天活力、回天有医、交通出行、社区管理等应用场景……
两轮回天行动计划中的项目,正在一个个从规划变成现实。根据新一轮的回天行动计划,到2025年,回天地区城市治理和优化提升取得显著成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品质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城市组织运行更加高效,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多方参与共建美好家园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成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现场
回天新建公园多 健身遛娃带休闲
80后的IT工作者杨洋,是典型的回天居民。回天地区的点滴变化他都看在眼里。“现在,家门口的公园多起来了,无论遛娃还是散步都更方便了。”杨洋的这个感受说出了绝大多数回天居民的心声。近几年,天通苑周边的公园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很多。
杨洋一家子最近常去的是去年底刚试运营的奥北森林公园。这个新建的公园位于东小口镇和天通苑北街道,距离杨洋家也就两公里多路程,杨洋开车穿过立汤路后很快就能抵达。与其他公园相比,这里最大的特色是对孩子十分友好:不仅有一个大大的沙坑,沙坑边上还有攀岩、滑梯等诸多适合儿童娱乐的项目。“这里就像一个大型的儿童游乐场,只不过这里是露天的,而且还免费。”杨洋说。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奥北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作为深入推进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的首批项目之一,工程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完工,将全面打造首都中轴线北延长线的生态枢纽,是回天地区的“中央公园”。建成后,将惠及周边十余万居民,有效缓解区域休闲健身公共空间稀缺问题。
在发现奥北森林公园这个“宝藏”公园之前,杨洋常常带孩子去的还有温榆河公园、东小口森林公园、天通艺园、立水桥公园等,这些都是近几年新开放或者重新整修后开放的公园,每个公园大小不一,各具特色,有的适合健身,有的适合遛娃,还有的是适合居民休闲溜达的口袋公园。
据了解,回天两轮行动计划共计实施园林绿化类项目15个,回天地区绿色空间持续扩大,绿地与居民生活、办公、休闲空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亲民,公园化城市街区初见雏形。建成投用京都儿童医院南公园、天通艺园、贺新公园、回龙观街区公园等10项,公园绿地增加到629公顷,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五年,170余个重大项目,回天地区曾经的一个个“痛点”被逐一化解,居民最关心、需求最紧迫的学位、床位、车位等问题件件都有回应,回天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逐渐补齐,曾经的“睡城”跃升成为首都发展潜力大、内生动力足、创新活力强的宜居宜业新城区。去年开展的专项满意度调查显示,87.7%的受访居民为回天地区生活环境改善点赞,并认为在交通治理、医疗服务和公园绿地几方面改善最为明显。
对话
超大型社区变成“四合院”大家庭
对话人:天北街道社区书记 韩建荣
从社工到社区书记,从“应付着干”到“主动干”“变着法干”,韩建荣已在天北街道社区工作者的岗位上走过了10个年头。在矛盾多、琐事杂的社区里,韩建荣与她的同事探索了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基层治理路,超大型社区内的“立体四合院”楼门文化成了社区面貌改观的见证。北青报:您最早来社区工作时,社区是什么样子?存在哪些问题?
韩建荣:我是2013年来到天北街道天通北苑第二西社区的,那时还没有回天计划,社区两委人员也不足,工作比较被动,有时候只能是“应付着干”。回天被称为“睡城”,那时学校、医院、交通资源都不充足,也没什么文体活动。居民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一是老年饭桌问题,二是场地使用问题,比如老年人跳广场舞没地方,就在小区广场上跳,为此邻里间没少闹矛盾。
北青报:回天计划对社区治理有哪些提升?
韩建荣:回天计划从人力到资金都给予社区以极大支持,我们社区也实施了微提升项目、增加了老年饭桌。原先天通苑地区用房很困难,经过街道协商,我们将居委会地下一层改造成居民活动室,现在每天各种课程、活动排得满满的,老年人有地方跳舞、唱歌,居民间矛盾也少了。我们还利用地下一层,开展党建活动,现在我们依托三个党支部成立了三支文明劝导队,由党支部书记带领社区骨干、热心居民在社区里开展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环境治理等等工作,不仅社区环境变好了,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北青报:在社区治理方面咱们有哪些比较好的实践经验?
韩建荣:我们依托“回天有我 社会服务”,以党建引领打造党建品牌,广泛发动社区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共商、共建、共享。比如,原先社区居民对社区融入度不够,楼门内常因对方杂物引发邻里矛盾。2019年,党支部创新思路打造楼门文化,共有96户的1号楼1单元被打造成了超大型“立体四合院”。如今,这1个单元16层,层层有主题、层层有特色,年轻住户多的就叫“欧尚风景”,老年人多的就叫“夕阳红”。居民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共同治理不文明行为,高层住宅楼也变成了“立体四合院”的大家庭。
《北京青年报》2023年3月15日相关报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张月朦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