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时任大红门疏解办宣传外联部部长的杨铁梅,站在南苑路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东侧过街天桥上宣传疏解,路过的商户骂她是骗子,还说:“大红门疏解?我们不信!”
如今再看南苑路,两侧已经不见了林立的服装批发市场,“大红门”蜕变,“南中轴”迎面而来。
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华丽转身成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北京日报记者 刘平摄)
围绕文化和国际交往等首都功能,从大国首都的高度定位南中轴地区的核心价值和发展使命,时代赋予这个区域的新使命——蝶变的大红门,依托南苑路和大红门路构建“礼乐双轴”,高质量建设新时代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承载首都功能、示范城市更新治理的首都商务新区。
从服装早市到文化科技园
站在凉水河桥上,人流如过江之鲫从桥北涌来,大大小小的手拉车上,是鼓鼓的塑料袋,时不时地就是一场小碰撞,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依旧各自奔赴……
2018年前,每天上午10点左右,这样的场景都会在凉水河桥上上演。人流的源头,是凉水河桥西北角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北京乃至华北曾经最大的服装批发交易中心,高峰时经营商户有7000多家,日客流量10万人,日货物吞吐量上千吨。
如今,从凉水河桥上北望,大红门服装商贸城是寂静的,而曾经鼎鼎大名的“大红门早市”所在地——西楼,已经换了容颜。
曾满是巨幅服装广告的外墙,如今是现代感十足的玻璃幕墙和古铜色的格栅,庄重典雅又不失现代活力。
变的不仅仅是外形更有内核。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大红门地区首个实现更新改造的产业载体——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
2022年12月30日,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一期正式开园,首都商务新区建设再落重要一子,52家高精尖企业同步入驻,按下高精尖产业向南中轴地区集聚发展的“加速键”。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前景无忧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抢”下了近1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
“我们是一家生在丰台、长在丰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受到空间限制,总部和分公司一直分散经营,极大地增加了管理和研发成本。”前景无忧副总经理李焱告诉记者,他们将以新办公空间为依托,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设适应公司业务需求的技术中心、实验中心。
在西楼一层1300平方米的数智创新中心,数字人、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全景式展现着大红门和南中轴的变迁和未来规划。
“我们聚焦元宇宙硬件解决方案,已经接洽了园区好几家做内容的企业,从软件到内容到硬件,整个园区产业集群生态非常好,丰台的产业升级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北京汉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阳给记者演示他们公司的智能眼镜,戴着眼镜四望,大恒炫璟、墨宇宙、数字栩生等一批元宇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入园企业的展示窗口,逐一呈现在眼前。
立足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将打造“空间+投资+服务”于一体的园区,引领大红门地区“华丽转身”:天雅女装拟转型成科技类商务办公和商业综合体、福海大厦拟转型成文化类商务办公和商业综合体、新世纪大厦北侧拟转型成一家星级花园酒店……南中轴,正在深入探索疏解腾退空间的再利用模式,不断培育产业生态,实现区域品牌重塑和价值提升,在推动丰台倍增发展的同时,助力首都南城高质量发展。
从批发市场群到博物馆群
依旧从凉水河桥出发,向东南顺着凉水河前行,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是首个落户南中轴地区国家级文化设施——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
去年9月8日,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项目正式开工,这座大型综合性文化建筑,外观庄重典雅,呈长方形对称展开,宛若“芭蕾之翼”。
“预计年底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24年开展装饰装修工程施工,2025年竣工。”丰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中芭业务用房落地南中轴,将为北京南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是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具体举措,将成为展示国家和首都文化气象的亮丽风景。
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中,南中轴博物馆群也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规划展览馆等一批文博项目将陆续落地大红门,南中轴博物馆群未来可期。而南城市民已经开始享受“疏整促”带来的公共服务改善红利:2021年4月,福成服装大厦“腾笼换鸟”,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入驻,16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在这里可以“一门办理”。
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是南中轴地区首个利用“疏整促”腾退空间进行整体功能转换的项目,“定制改造+政府租用”使得升级改造得以顺利成行,改造过程中互融、共享、绿色、科技、开放的设计理念也为其他批发市场楼宇改造提供了借鉴。
“快是一方面,主要还是省心,我都做好了跑三趟的准备,结果一次就办齐了!”春节假期过后头一天,市民崔先生在政务服务中心意外获得惊喜:“重点联办事项管家服务”一次性就帮他完成了营业执照变更和食品许可证事项的办理。
“‘管家服务’是我们落实丰台区倍增计划的一项务实举措,也是夯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又一实践探索。”丰台区政务服务局副局长曹莹说。
运行一年多来,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聚合了全区47个部门、23个专业分中心的1600余个区级事项,“一门”进驻率100%,搭建起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基础平台,接待办事群众247万余人次,办理量107万件,群众服务好评率99.99%。
“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投用以来,不仅提升了丰台区城市面貌,还极大地改善了丰台区营商环境,不断丰富着丰台政务服务的能级,已经成为丰台区展示新形象的‘金名片’。”曹莹说。
从住在大红门到生活在南中轴
今年元宵节,家住珠江骏景小区的林薇是在家门口度过的——与小区隔着一条海户东路的合生广场举办了元宵游园会。
趣味投壶、套圈夺宝、元宵大挪移、做花灯……4岁的女儿玩得不亦乐乎,一家三口还美美地吃了顿“元宵节限定”优惠烤肉大餐。
用林薇的话说,以前是住在大红门,现在是生活在南中轴。
疏解前,出小区上三环特不容易,路上都是乱停的车,还有装货的卸货的,拉着货走的,七拐八扭十来分钟能开到三环都算快的。
现在出了小区门,左拐,一两分钟就到了三环辅路,林薇住了十几年后才感受到,家离三环这么近!
以前与大红门商圈是“两个世界”,而随着首都商务新区的打造,南中轴与生活越来越密切。
多走几步路,就是丰台区图书馆大红门新馆,还有专门的儿童阅览区。林薇双休日都会带着女儿去趟图书馆,在满是绿植的阳光中庭里母女共读一本书都成了习惯,然后去合生广场吃饭、疯玩。
丰台区图书馆大红门新馆也位于原福成服装大厦里,继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入驻后,于同年6月开馆,截至目前已接待了读者42万多人次,成为南中轴上的文化新地标。
在三环沿线居民感受到生活便利的同时,四环沿线居民的生活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站在窗台往下看,满树上挂着黑色的塑料袋,摩的少说得停着三四十辆,楼里头也是,有些租户把房子当库房,我们都悬着心!”在建欣苑住了17年的居民张世敏告诉记者。
如今再往下看,地铁口有了街心小公园,腾退空间建了新发地菜市场,小区里也有了卫生服务站……没事的时候,张世敏往南坐两站公交,逛久敬庄公园。
张世敏爱逛的久敬庄公园,是2020年建成开放的,有10公顷,也是南中轴地区首个由批发市场转型的城市公园,位于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
疏解前,这里是正天兴皮草研发中心,里面全是卖面辅料的商户,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2017年9月关停,2018年8月拆除,2019年10月复垦……经过近乎“苛刻”的建筑垃圾原位处置和就地再生应用,拆出的19万立方米建筑垃圾全部在公园内部“消化”,为城区“留白增绿”探索了一条新路。
御道入口、红门霞栖、红门佳荫、梣林叠翠、秀林秋彩、久敬庄公园、东高地公园和三营门公园……几十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已经与南中轴融为一体,为地区居民提供着休闲娱乐空间,更为首都商务新区发展织就绿色基底。
丰台区南中轴地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史长谊:
这里将形成“礼乐双轴”
记者:疏解给大红门地区带来哪些变化?
史长谊:疏解前的大红门地区,以服装业态为主,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通过几年不懈努力,平稳有序解决了疏解难题,服装商贸业态全面退出,交通拥堵状况及区域环境秩序明显好转。
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我们完成了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合生广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等转型升级项目。随着首都商务新区建设,大红门地区空间资源更加充沛,科技、文化、国际商务等高端产业资源将在这里聚集,带动地区全面转型与活力复苏,成为丰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记者:南中轴建设办成立以来开展了哪些工作?
史长谊:我们制定了地区三年发展行动计划,完成南中轴博物馆群及周边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目前大红门一期棚改项目加快实施,北木南厂地块挂牌入市,博物馆群一期土地整理收尾工作快速推进,中央芭蕾舞团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启动了久敬庄路南侧定向安置房建设。我们还开展了御道商业区规划研究,打造高品质活力街区和转型升级典范。
记者:在让市民共享南中轴地区城市更新成果方面有哪些计划?
史长谊:首先是安居,去年9月30日久敬庄路南侧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开工,2024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可提供2237套安置房源,全部用于大红门一期棚改项目。我们还将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在北木南厂地块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设教育配套设施、体育公园、养老服务设施、儿童福利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助残服务中心各一处。
此外,配合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已经完成了大红门河段方案编制工作,点靓“凉水河”,形成水城共融的多主题休闲空间,打造多元融合、开放共享的时尚社交中心。
记者:南中轴地区未来是什么模样?
史长谊:我们将推动国家级博物馆群等重要文化设施群落地,着力打造承载“大国梦想”的首都商务新区,规划建设大红门艺术公园,加快布局文化演艺和文化展示设施,打造文化艺术新地标。
我们还将加快推动大红门地区功能重塑、产业升级和品质提升,植入科技、文化、商务等要素,加快推进楼宇更新,推动福海国际大厦等腾退空间向高品质产业空间转型。
未来,南中轴大红门地区将形成“礼乐双轴”空间格局,建成大尺度、结构性、高品质蓝绿生态环境体系,形成以城市更新和产业焕新互促为支撑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丰台区乃至城南地区内涵式升级、结构式蜕变和跨越式跃迁。
文/北京日报记者 孙颖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