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演艺之都”正当时 代表委员同说“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7 09:49

《政府工作报告》原文:繁荣发展首都文化。加强博物馆之城建设,更加便利公众走进博物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京城。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精心组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促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拓展“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等品牌建设。深入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数字艺术、沉浸式演出等数字文化场景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昨天,参加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在分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多位代表对报告中“繁荣首都文化”的若干部署表示强烈共鸣。特别是报告中强调的“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的论述更是引发新一届的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大戏看北京 字字“有戏”

“当前,推进‘大戏看北京’正是恰逢其时”, 市人大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说。不少代表、委员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细品“大戏看北京”的提法,可谓字字有“戏”。

WechatIMG481.jpeg

市政协委员冯远征

大戏,何谓为“大”? 巴图代表认为,“大戏”正是人民期待的艺术精品。市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认为,“大”就不能光是数量,应该是以质量为主,要将“大戏看北京”打造成北京文化的金名片。

cj20230115-人大代表-戈大力1.jpg

市人大代表戈大立

大戏,又为何看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戈大立表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北京的演艺消费一直都走在前列,演出市场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市人大代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宋丽博也表示,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北京拥有良好的观众基础、广阔的戏剧市场,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有着发展戏剧艺术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是戏剧展示交流、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大戏,无疑要“看北京”。

沉浸式演出 引人“入戏”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积极开展数字艺术、沉浸式演出等数字文化场景建设。沉浸式,无疑是个关键词。为什么要“沉浸”?因为有场景!为什么建设场景?因为可以“入戏”!代表委员们对此高度认同。

首先是老会馆“活化利用场景”引人“入戏”。老会馆也被活化利用,上演一出出精彩好戏。如今,公园、四合院皆成舞台,“身、心、视、听”的沉浸式演出更是深受热捧。此外,不少沉浸式的演出还搭载了数字化技术,让整个舞台效果格外惊艳。

cj20230114-人大代表-宋丽博.jpg

市人大代表宋丽博

“在这些场景中,打破了台上台下的隔阂,观众甚至直接参与演出,演员和观众是互动、交融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体验,我很支持这种观演关系的多样化。”宋丽博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哪怕是在小茶馆、咖啡馆里演出,都是对演艺市场非常好的补充,给人沉浸式的感觉,有场景、有故事,观众很快就能理解,让他们进入到剧情中。”

cj20230116-人大代表-王炳然1.jpg

市人大代表王炳燃

其次是古建的场景也会引人“入戏”。市人大代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炳燃接受采访时向北青报记者透露,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目前正在创排一部谍战剧《北平1948》,融入了剧本杀和密室逃脱的元素,演出地点不是传统的剧场,而是在古老的报国寺里,随着剧情发展,观众跟随演员深入到一重重的院子里,用移动式的演出,让观众都参与进来。

创新与尝鲜 教年轻人“品戏”

不少代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品质的戏剧作品吸引着年轻人走进剧场,北京的戏剧受众群体显示出年轻化的趋势,假日约看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选项。市人大代表、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高音明显感受到,近年来北京的戏剧受众群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年轻化,而且年轻观众的欣赏水平非常高。“他们大多自幼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领域知识含量高、兴趣广泛、接受度高,艺术消费需求不仅大,而且范围广、要求高,对中国传统的京剧、昆曲、曲艺,到话剧、歌剧、舞剧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比如我们中国歌剧舞剧院排演的经典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创作的舞剧《孔子》《李白》,观众中都有大量年轻人。他们不仅乐衷于到剧场看剧,看完还会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讨论剧情、分析表演和舞美、分享自己的看剧感受和喜爱的演员,对于戏剧演出的传播和影响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WechatIMG485.jpeg

市人大代表高音

戏剧观众年轻化说明了什么?说明观剧体验和感受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当代年轻人的社交题材。王炳燃代表认为,现在的年轻观众非常有个性,他们本身带有这些标签:强社交、强参与、强知识、强推理、强个性,这就要求“大戏”作品本身也要不断创新,符合年轻人的特点,方能让他们走进剧场。比如最近“德云女孩”这个词很火,这些孩子喜欢去德云社听相声,因为她们可以大胆秀自己、张扬个性,就像玩剧本杀,年轻人可以在角色中不断推理、演绎、互动,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

高质量作品 才能让人“买戏”

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的“一体两面”。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是从文化供给侧来引导需求的顶层设计。在王炳燃代表看来,一部“大戏”能否叫好又叫座,本质在于作品本身够不够硬。“在我们剧场坚决执行两个制度——由艺术委员会监督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性,由演出委员会监督演出质量,只有作品够硬、够好、有口碑,才可能真正赢得市场,如果只靠自说自话、打广告,在市场上肯定无法长久存活。一些短平快的创作模式很容易浪费好题材,好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精雕细琢。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大对重点作品的投入力度,对重点项目进行孵化和集中发力,形成更多‘出圈’作品,期待有更多像《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的优秀作品,让更多人关注戏剧。”

WechatIMG136.jpeg

市人大代表许晓丹

市人大代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许晓丹也认为,打造演艺之都绝不是短期的爆发力,而是需要稳健而持续的拉动效应。“核心还是剧目,除了引进外国优秀剧本以外,还要加强原创剧本创作,致力于打造具有本土原创演艺剧目,传递出京味文化。”

当然,人群消费习惯的养成,也是让演艺市场获得稳定收益的关键。王炳燃代表指出:“当前,引导消费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北京的戏剧文化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仍需政府去加大对文化领域的投入和引导力度,培养观众进剧场的习惯。”

演出量跟上 才能让人“追戏”

此前,受疫情影响,人们到剧院看戏的习惯一下子被打断了,北京的戏剧市场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演出数量、让人们重新回归剧院是当务之急。据了解,2023年以来,北京的戏剧消费市场表现不俗,不少剧院演出甫一上线票就“秒光”。 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各类新年音乐会奏响新年序曲,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也已拉开序幕,1月的北京,240台、1665场剧目精彩来袭。“随着防疫转段,北京的票房市场在2022年12月底开始,恢复的势头很强劲,这说明北京的文化消费需求量大,目前要做的就是赶紧把演出量继续跟上。”戈大立代表说。

“很欣慰地看到,这次‘大戏看北京’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引领性和示范性”,戈大立代表说,“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这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是一个几十年、上百年的工程,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去琢磨”。

展望未来,戈大立代表充满了信心:“北京拥有完整的戏剧产业链条,再加上疫情后社会加速恢复,戏剧市场会加速繁荣。随着防控转段,国外的优秀团体也会涌入北京,北京将发挥超大城市文化市场容量优势,‘大戏’必将越来越精彩,老百姓也必将越来越‘入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解丽 刘洋 武文娟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崔峻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北京首批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授牌 元旦春节将呈上500余场演出及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7
大幕拉起,好戏鸣锣,“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4
北京文化论坛 | “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创新升级再出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3
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开幕 展示演艺之都新图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1
国风春晚正当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12
成为国内唯一拥有电影放映厅的院线机构 京演演出院线成立 首届全国演艺联盟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31
两会直播间 |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北京演艺之都建设已形成集群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5
北京“演艺之都”建设已形成集群化效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