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抗疫青尽全力的突击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5 09:31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疫情以来,北京各市属医院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主动担当、全力以赴,为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工作,贡献医护青年力量。

新国展方舱青年突击队、北京中医医院援藏抗疫青年突击队、首儿地坛青年突击队、地坛医院疫情救治一线青年突击队、小汤山方舱医院疫情救治一线青年突击队、佑安医院疫情救治一线青年突击队……各市属医院建立了各级疫情防控相关青年突击队60余支,充分调动医院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凝聚青年力量、激发青年潜能,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积极发挥青年志愿者作用,在医疗救护、核酸检测、流调追踪、宣传引导、应急处突等方面当好生力军,参与团员青年人数近万人。

在这不寻常的三年中,各医院团员青年始终初心不变,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坚持以行动彰显责任、以大爱凸显担当。

1.jpg

新国展方舱青年突击队

方舱主通道“变身”宽街中医文化街

在定点方舱医院,每一次出征,都肩负医疗救治的同一使命;每一次出征,都传承着医者的初心,践行着抗疫精神。

11月13日起,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1200余名医务人员在这里集结抗疫。在新国展方舱医院临时党委等领导下,W2舱、W4舱等5家北京市属医院223位青年擎起了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方舱医院青年突击队的大旗。

与其他方舱的医护人员配置不同,W4舱的青年突击队员来自“五湖四海”,既有北京中医医院的专家,也有来自区中医医院甚至社区、村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是北京首支跨越三个级别的医疗机构组成的方舱青年突击队。大量入舱的患者不仅没有难倒这支队伍,反而让大家快速磨合,迅速形成战斗力。

11月23日深夜1点15分,W4舱迎来了第一批患者,仅用了10小时45分钟的时间就集中收进了1106名患者,创下了当日用时最短、收治患者最多的纪录。寒冷的冬天,为了让每一名患者尽快入舱,突击队员快速登记信息、询问病情并安排入住床位。

为了缓解“方舱白”给患者带来的焦虑情绪,W4舱医疗组的青年突击队员精心制作了70张中医文化和科普知识宣传海报,一幅幅古色古香的海报把方舱里的主通道打造成了独具魅力的“宽街中医文化街”,将浓浓的传统中医文化气息带进方舱,给患者普及知识,同时为大家舒缓心情。

在W2方舱B1区护士站,一面鲜红的“青年突击队”队旗格外醒目,这里是青年突击队负责的W2舱“温暖驿站”。在这里,各岗位青年医护人员为广大舱友提供暖心服务。

每次进舱,曹梦鸽作为B2区的网格长都时刻关注着手台传呼内容,及时为队员提供帮助,她说:希望这里能成为大家的“加油补给站”。“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进舱前的焦虑瞬间就被温暖取代了。”

A区网格长张滢月在患者收治工作中不断优化流程,制作病区餐饮统计表、生命体征记录单、新入病人工作完成记录单等表格,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利用休息时间协助护理组制作入舱宣教、七步洗手法和口腔卫生宣教的视频及二维码,方便所有患者清晰了解进舱后的注意事项。连夜为队里缝制了四个手工背包,方便大家拿取对讲机、手机和AED。“我很荣幸成为方舱医院里的青年突击队队员,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让青春在岗位上闪光!”

在“青年突击队”的旗帜指引下,各岗位青年医护人员身着厚重防护服,努力克服身体、心理上的困难,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做好院感防控,出舱迎接患者,安排床位落实,协助患者填报信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引导患者遵医嘱用药,申领、搬运、整理、分发物资,及时发现并安抚焦躁患者,及时为患者分发餐食,帮助老人、儿童、有困难的特殊群体,开展舱内志愿服务等。在忙碌的方舱,青年突击队员用精湛的医术、温暖的照护、热诚的陪伴、青春的朝气,将希望与力量、爱心与信心传递给每一名患者。

10.jpg

北京中医医院援藏抗疫青年突击队

克服高原反应创造五个“最”

2022年8月新冠疫情袭击了美丽的阳光之城——拉萨,8月7日拉萨按下了暂停键。在拉萨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北京中医医院17名医护人员闻令而动,疾驰雪域高原,千里驰援,抗击疫情。

17名队员中,有13名是青年人,最小的仅24岁,在此次抗击疫情的队伍中,青年人成为主力军,经院领导商议,成立了青年突击队。

他们虽然年轻,但都是经历过武汉、小汤山、地坛、冬(残)奥会等抗疫洗礼的“老战士”。拉萨地处高原之地,高海拔的环境加上严峻的疫情形势使得每个人有点忐忑不安,但医护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让队员们毫不犹豫冲进抗疫一线。

8月26日凌晨3点北京中医医院援藏医疗队完成集结,赶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11点45分抵藏后,每个队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大家忍住身体的不适,经过几天的高原生活及训练,逐渐适应了高原生活。8月30日,根据指挥部统一安排,全体青年突击队成员进入方舱工作,为患者开医嘱发药、采集核酸、测量生命体征,队员们迅速适应工作,顺利完成舱内任务。同时时刻绷紧感控防护这根弦,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保证诊疗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各项工作稳步开展。临时党支部书记关丽反复强调,要求大家务必做好防护及消杀,严禁队员私自订外卖及采购物品,这也为队伍的“零感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炎炎夏日到秋意渐浓再到寒气逼人的初冬,青年医护顶着烈日,冒着严寒,不分昼夜地奔波于方舱和驻地酒店之间,坚守岗位、无惧无畏、无怨无悔。虽然很苦很累,但当队员们看到隔离患者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一句“谢谢”,便感觉在这里付出的一切都意义非凡。

这两个月来,北京援藏方舱医疗队接管的会展中心2号方舱总床位数1182张,经过305名队员的不懈努力,从8月27日接管至10月29日闭舱,累计收治患者7228人,全部出舱转舱,康复出院,其中转院出舱76人,全部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平均在舱日(住院日)5.6天,年龄最大的87岁,年龄最小的出生10天。

10月29日15时,北京援藏医疗队接管的会展中心2号方舱顺利闭舱,青年突击队队员胜利完成了任务。

北京援藏方舱医疗队也创造了“最快接管方舱”“最快形成战斗力”“最快高效运转”“坚守岗位到最后”“最晚一支撤离拉萨的外省医疗队”的“五个最”。

北京中医医院援藏抗疫青年突击队表示,大家都很自豪可以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全部力量,也愿意奋斗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时有所需,必有所为”,这是青年人的使命感。援藏的这69天,一群有着同样目标的青年人被紧紧拧在了一起。“青年人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坚定不移、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疫情终将散去,我们的生活终将恢复正常。”

首儿地坛青年突击队

支援的日子忙碌且充实

2022年11月11日15点30分,原本储备小汤山的12名医护队员接到紧急通知,因地坛医院增加病房扩充床位,急需派驻地坛医院支援。队员们迅速集结,12日清晨,由首都儿科研究所3名医生、8名护理人员组成的医疗青年突击队紧急成立,奔赴地坛医院,开启21天的闭环支援工作。

这次最核心的任务是使患者快速康复,每天的工作非常密集。护理组成员每班六小时,四班轮换。工作内容除了入院评估、输液、抽血、发药、测生命体征、做核酸等常规护理治疗外,还需为病人发饭、打水、领商品、取快递等;同时还要兼顾带病人做CT、送化验、办理出院以及病房终末消毒等工作,每个班都忙碌且充实。

这次被疫情感染的患者中有许多小朋友,突击队队长冯敏所在病区最小的患者只有两个月,还是个早产儿。一天冯敏结束早班即将下班时,听到对讲机里传来呼叫:“还有首儿所的老师在吗?”冯敏立刻回答道:“我在。”“那个早产患者要做血气分析,麻烦您操作一下。她太小了,我们这组没有儿科护士。”“好的,没问题。”冯敏主动加班,并凭借多年儿科工作的积累,仅穿刺一针,就成功取得了血标本,减少了孩子的痛苦。虽然因为这个小插曲未能赶上通勤班车,但是能为患儿提供帮助,冯敏觉得,所有付出和辛劳都是值得的。

营养中心护士丁翔宇、急诊科杨凡在这方面也是深有体会。每次在应急区中,即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看不见样貌,但凭借精湛的穿刺技术以及与孩子超强的沟通能力,总能让患者和陪护家长第一时间分辨出是首儿所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丁翔宇表示最喜欢送患者出院这项工作。每每看着已经痊愈的他们离开,听到他们的那声“谢谢”,心里倍感幸福。

医疗组4名队员也坚持奋战在一线。杜牧医生作为应急七病区唯一的儿科医生,第一天整整工作了14个小时。即使离开病房,也一直回想工作,优化流程,巩固注意事项。其间有一名小患者出现了病情变化,杜牧穿好防护装备为孩子做了详细的询问和查体,给出了合适的诊疗方案,最终解除了孩子的病痛。

作为总协调的宫幼喆医生,不仅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同时还兼顾解决队员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及时与地坛医院、酒店、班车沟通,反映队员的需求,帮助队员解决各种后顾之忧。

历经21天、126小时在岗的日夜奋战,这支青年突击队圆满地完成了支援地坛的任务。

战疫日记

日夜奋战做照耀他人的那束光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地坛医院疫情救治一线青年突击队队员  贾士雪

2020年春节疫情暴发的时候,我的孩子还是个离不开妈妈的奶娃娃,现在他已经适应了妈妈每隔一段时间就见不到面的生活,还会在我踏上征程的时候送一个玩具帮我“打怪兽”。新冠病毒在他心中是小怪兽,妈妈去工作就是去打病毒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数不清白天黑夜的守护,我希望,在抗疫的战线上坚守奋斗的自己,能够成为照亮病人的那束光。

回想七次进入应急区,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记得有个病人,入院以后非常焦虑,所以给他做治疗的时候,我经常会和他聊聊天,讲一些健康小知识,教教他七步洗手法的正确步骤,如何科学佩戴口罩等。学会后,他也给家人来了一次“病毒病毒快走开”科普小讲堂,缓解了他部分焦虑的情绪。突然有一天,我在发饭的过程中发现这名患者主动来门口拿饭,还对我说,“小贾护士,别往里走了,我出来拿,你穿这衣服够累的了,你少走几步。”我疑惑地问:“我们穿的都一样,您竟然还能认出我来?”患者一笑,“你这么细心,我当然记得你,听声音就能听出来。”原来,我认为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都记在心中。

在应急区工作的日子里,即便我们只是星星点点的光,但汇聚在一起终将成为冲破疫情阴霾的那束强光。

看到患者健康出院是最幸福的事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地坛医院疫情救治一线青年突击队队员  杨茹

2022年11月16日,我院组织医护人员前往地坛医院支援一线抗疫工作,很荣幸的是我成了此次青年突击队中的一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三年间,虽然我们无数次紧急抽调,无数次星夜驰援,但这次我们依然会迎难而上,不畏艰险。

在应急区工作的三周时间里,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是短短的三周内也看到了大部分患者康复出院。1530是一名16岁的小姑娘,3月前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现在又感染了新冠病毒,对于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来说,本该好好享受青春,却遭遇疾病的折磨,对自身对家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是她的脸上却总是挂着微笑,积极乐观,每次吃药打针时她都会说:“看来我离康复又进一步了。”她并没有消极,像一名战士,充满了斗志;像一棵向日葵,向阳而生;像黑夜里的星辰,熠熠生辉。看到她的坚强乐观,突然觉得来这里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能看到每一名患者可以健康出院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应急区工作的时间里,对于我来说最喜欢的一项任务就是拿着出院通知单,带着行李前往西南大门送每一名康复患者出院。这里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面对疫情,要克服恐惧,积极应对,胜利的曙光一定会照亮我们。

通讯员/李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