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极端天气下能源供应安全 电力需求侧响应建设步伐加快
经济日报 2022-11-30 07:01

如何保障季节性尖峰负荷和极端天气下的能源供应安全,缓解电力高峰供需压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日前,各地开始加大电力需求侧响应建设力度。10月份,湖南省发改委印发《湖南省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响应交易平台。9月份,湖北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湖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迈入新阶段。9月份,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内蒙古自治区蒙西电网需求侧响应实施细则(1.0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湖南、湖北、云南、福建等10余个省份陆续出台电力需求响应实施方案,并取得显著成效。

电力需求侧响应是指电力用户对实施机构发布的价格信号或激励机制作出响应,并改变电力消费模式的行为,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低成本战略路径。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表示,电力需求侧响应是全球通用的电力负荷管理手段,主要是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同时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一方式可有效达到减少尖峰负荷的目的,促进全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优。”何洋说。

在今年夏天极端高温天气下,不少地区启动有序用电,给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之所以在电力装机频创新高的同时还出现电力紧张,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迎峰度夏期间制冷需求和度冬期间采暖需求陡增,供应能力难以满足尖峰用电需要;二是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使保持电力供需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各行各业和居民电气化水平持续较快上升,以及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我国电力供应结构和电能消费方式会出现较大变化,迎峰度夏、迎峰度冬会持续面临保供挑战。如果单纯为了满足短时的尖峰需求,一味给供给端施压,将加大安全保供的压力,需投入更多备用电源,不利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经济性也不高。面对极端情况,有必要让需求侧用能也能做到能升能降,根据天气和新能源发电情况调节用能负荷。

据了解,我国自2012年启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明确将推广电力需求响应作为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以上海为电力需求响应试点城市,我国首次电力需求响应正式实施,并逐步在综合城市试点或相关省份推广。《“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力争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3%至5%。

政策带动下,电力需求响应深入推进,参与主体、响应手段不断丰富。以杭州为例,作为用能大区和资源小区的杭州萧山区,冬夏电力保供压力较大。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运检部负责人冯兴隆介绍,在萧山桥南工业园区,以电网一张图物理拓扑贯通主配营户数据流,聚合了15兆瓦分布式光伏、4兆瓦时储能、10兆瓦响应负荷、120个充电桩等资源。通过虚拟电厂顶峰、需求响应削峰、政策赋能错峰,形成兼顾“有序生产”“有序用电”的设备级荷储精细调节,实现“千瓦可控必控”。杭州亚运村未来社区则结合“统控+柔调”两种模式,支撑政府统控公共建筑空调,同时依托响应补偿政策,实施居民空调推送邀约、自主柔调,通过市场化机制快速完成资源有效聚合与就地平衡,实现“错峰+引流”调节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确保“度电应调尽调”。

随着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形成了若干针对需求侧负荷调节的电价机制。数据显示,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智能用电快速发展,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已实现2.2万家企业、19万个终端的在线监测。不过,业内专家表示,目前,适应源荷充分互动的需求侧市场尚未完全建成,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渠道不够畅通,相关电价和补偿机制也不够完善,相关制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需求响应的资源潜力。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在积极推进电力需求侧响应建设的同时,要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有序用电管理机制和有序用电方案,确保可调节负荷规模足额覆盖电力供需缺口。尽快出台需求侧响应市场化机制,激励用户主动参与系统调峰、调频等需求响应。

文/王轶辰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