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规模快速增长,托管业务需求随之增加,金融机构迫切希望取得资格参与基金托管。今年以来,已有5家机构获得基金托管资格批文,另有8家机构申报资格,布局力度远超去年。
多家机构表示,基金托管业务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与基金公司之间的业务粘性,实现多业务链条增收,具备较大的商业价值。
13家机构布局基金托管业务
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截至11月26日,2022年以来陆续有东兴证券、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长沙银行等8家机构申报基金托管资格,去年为5家。同时,今年以来,成都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等三家银行,东方财富证券、南京证券两家券商拿到基金托管资格批文,获得基金托管展业“通行证”,而去年只有1家获批。
谈及金融机构争相申报基金托管资格的现象,一家获批券商机构业务负责人表示,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可增强与机构客户之间的业务粘性,全面提升机构客户服务维度。同时,通过增强内部协同能力开展多元化业务,谋求机构开户、投资咨询、融资融券、FOF等业务机遇,有利于金融机构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开展托管业务有助于金融机构实现多业务链条增收。基金托管属于机构中间业务,通过收取账户管理服务费创造收入。在机构业务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增收而不损耗资本、总体风险可控,对于优化收入结构和业务范围裨益良多。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认为,相较于管理基金,托管业务的门槛、成本和运作难度更低,商业价值较大。“目前托管费用平均为基金管理费用的21%,换句话说,公募管理人赚100元管理基金的钱,托管机构就能赚21元托管的钱。当前,头部托管机构的托管收入可以达到头部基金公司管理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
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公募基金上半年托管费收入合计152.64亿元,是五年前的2.86倍。
此外,部分机构还出于业务多元化的考虑,通过托管业务打造在财富管理领域的竞争力。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托管业务牌照有利于银行和券商机构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可以通过托管业务拉动机构开户、FOF等业务。此外,托管与其他财富管理业务存在紧密联系,在机构业务竞争中,包含牌照资格在内的多元能力,以及公司内部协同能力,可能成为银行和券商取得竞争优势的利器。
多举措提升托管业务竞争力
据了解,基金托管人具有安全保管全部基金资产、执行基金管理人投资指令、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作,以及对基金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和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复核的职责,是公募基金独立托管的重要一环。
目前来看,基金托管业务“龙头效应”较为突出,后入局者面临的业务拓展挑战也不容小视。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基金托管总规模26.43万亿元。少数“龙头”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前十大机构托管的总资产超过20万亿元,市场占比超过80%;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托管资产都超过3.2万亿元,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托管资产超过2万亿元。
池云飞表示,目前基金托管市场是典型的“二八分布”,大型银行具有明显的渠道优势和业务优势,新入局的中小型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目前基金托管业务“龙头效应”较为显著,而且,工行、建行等头部机构的托管规模占比还在持续提升。但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拓展直接融资规模的背景下,资管产品未来的规模还会进一步增长,基金托管业务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包括基金在内的资管产品托管业务未来将形成更大的蛋糕。
以公募基金为例,2012年至2021年,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2.82%,基金资产净值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4.71%,同时,私募基金每月备案产品数量和产品设立规模也较为可观。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目前托管业务竞争中存在“以销定托”的情况,对于后进入的银行来讲,可以在基金代销上加大投入,提升销售能力;对于后进入的券商来讲,应从专业化角度加强和其他业务的联动,打造全方面的服务能力,发挥系统优势,争取获得更多的托管份额。同时,可以通过和代销能力强的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合作,弥补在销售能力方面的短板。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