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国际鸟类重要的越冬地
记者从23日在湖南岳阳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洞庭湖观鸟节新闻发布会获悉,湖南林业部门已启动今年的洞庭湖区域23县候鸟同步调查,11月即第一期初冬观测共记录候鸟20.27万只,观测到中华秋沙鸭、白鹤、黑鹳、小天鹅、白琵鹭等大批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作为湖南的母亲湖,洞庭湖是全球九条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之一、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之一。数据显示,洞庭湖区域有维管束植物873种、脊椎动物531种,其中鸟类361种,占中国种数的三分之一。
通过持续生态保护修复,洞庭湖再现沙鸥翔集景象。2017年至2021年,湖南林业部门就洞庭湖4个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候鸟开展监测,发现越冬候鸟由18.4万只增至29.8万只,年均增长2.8万余只。2021年开始就洞庭湖区域23县开展越冬候鸟同步调查,共记录候鸟40.4万只。
今年7月以来,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洞庭湖水位骤降,水域面积剧减,对湖区鸟类保护带来严重的挑战。“由于湖内区域鸟类食物减少,调查发现越冬候鸟有向湖外区域集聚分布的现象。”出席发布会的湖南省林业局副局长李林山透露。
洞庭湖观鸟节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影响的湿地和鸟类保护之路
在南洞庭湖,由于水位降低、水面缩小、河洲裸露,已使绿头鸭、小白鹭等部分鸟类栖息地范围变小甚至丧失,承载大型候鸟越冬的能力急剧下降;区域内常年生的马来眼子菜、苦草等湿地沉水植被,螺蛳、蚌壳等底栖生物,鲢鳙、银鱼等定居性鱼类大量减少,导致鸟类食源减少,越冬候鸟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我们在保水、保食源和保鸟类兽类栖息环境上的积极努力,已取得较好效果。”益阳市政协副主席谢梅成称,地处南洞庭湖腹地的益阳沅江三联洲修复了洲滩人工湿地3000多亩,在今年洞庭湖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吸引了比往年更多的候鸟,如在此发现的“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就达20多只,多于去年。根据目前的巡护记录,沅江漉湖区域中有斑嘴鸭、苍鹭、绿头鸭等,共计1.4万多只鸟类。
拥有60%以上洞庭湖水域的岳阳是洞庭湖生态保护的主战场。为确保候鸟安全越冬、数量种类稳定,该市编制了《应对东洞庭湖湿地夏秋干旱候鸟保护行动方案》,实施了公众宣传、巡护执法、生态补水控水保水、候鸟科研监测、生态影响研究、鸟类食源补给、湿地环境清洁等七项行动。
第十二届中国洞庭湖观鸟节将于12月9日在岳阳举行。自2002年首次举办以来,观鸟节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影响的湿地和鸟类保护之路,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肯定,吸引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支队伍参加观鸟比赛,参与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岳阳市副市长李美云表示,希望以此次节会为媒介,以鸟类为使者,凝聚多方智慧,汇聚各方力量,提高全社会爱鸟护鸟、保护湿地、关爱洞庭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共同探讨应对干旱气候等问题。
文/记者 傅煜
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