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多个层次
写大自然、动物、老人、儿童和寂寞的生活,是作家张炜的拿手好戏。一部《寻找鱼王》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赢得了从9岁到99岁的读者的喜爱,好评如潮,获奖无数。中篇小说新作《橘颂》,写的还是作家擅长的题材,但却别有新意,滋味不同。作品的故事是单纯的,但其思想深度、艺术魅力,以及它的“抗挥发性”(张炜语),并不亚于前作,甚至更胜一筹。
如同电影的分镜头脚本,《橘颂》分为三十三个千余字的短章,每章只表现一个场景下的情节、对话。这是实践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一个范本,文本简约、内敛、含蓄,内里饱含张力,是真正的纯文学,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罕见的艺术珍品,可遇而不可求,真是久违了。读完这部作品,涌上心头的是宁静的感动,同时有一种期待:它似乎适合改编成那种风格淡雅的电影,但必须要有一个懂它的人做导演。
故事说起来简单,是写一个老人带他的猫到深山石屋里居住,在一个春天所经历的琐事。但是,读完会惊讶地发现,它是那么有魅力。貌似简单的故事包含了很多层次,或者说,当我们试图分析的时候,会发现故事有多个维度,因此,它丰富而厚重。
主人公老文公,是一个八十六岁的退休老人,老伴去世多年,儿子一家在国外,陪伴他的是一只名叫“橘颂”的猫。在人生的垂暮时光,老人决定带猫一起去祖先的山村住上一段时间。老人对猫说“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住下之后,我们会发现老人的修辞别致而准确:满山遍野的绿色,渐次开放的花朵,真的给人一种春天很“大”的感觉。在这样清静安谧a的山居日子里,老人和猫都见识了很多。所以,这故事首先是一个奔赴自然与春天的故事。
老人的住处,是河流北岸坡顶上的一座石屋。这是一座有百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是老人的老爷爷设计建造的。住下后,老人和猫一直在探索这座老房子的秘密,因为里面空间很大,神秘而神奇的设计比比皆是。而当他们来到河南岸的村子时,发现这里更是一个奇异如迷宫的所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发现,让人惊呼感叹。这又貌似一个充满童趣的探险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老人与这个村里绝大多数人奔赴的方向是相对的。村里人都跑到城里去打工了,眼前这个村庄只见房子不见人。可是,这又是多么好的一个栖居之处啊!古老的石屋冬暖夏凉,山间处处鸟语花香,更有让人长寿的甘甜的山泉水……老人由此思考了很多,他觉得,抛弃了村子的人都是不可原谅的。因此,这又是一个探讨生活真谛的故事。
好在村里还有三个人留下了,他们是一个名叫李转莲的五六十岁的女人,一个外号老棘拐的九十多岁的老汉,以及他的重孙水根。老人与他们一一结识,相互援手,彼此关照,和谐相处,成为好友;人如此,猫也如此,橘颂也结交上了一只黄鼬。并不很方便的山居生活,美好如世外桃源一般,几成理想至境。如此,作品还演绎了一个友善互爱的故事。
老文公常与住在远方海边城市里的一个老友互通电话,二人是患难知己,莫逆之交。老文公是一个东夷史学者,曾有一个重要发现是:先民创造的“夷”字,原指河汊湖湾纵横交错的半岛地区的海豹。老友是一个海洋学家,对老文公的一切了如指掌,在电话上称老文公为“老海豹”,夸他顽强。原来,老文公有着坎坷的经历:作为一个学者,他的正直和倔强使他长期蒙冤含辱,半生蹉跎,一直没能实现人生抱负。年轻时在农场还不幸出过车祸,多亏老友相救才捡回一命。他的大半生一直被伤痛折磨,可是一有喘息之机,他便偷偷地积累笔记,为著述做准备。在山间石屋里安顿下来后,整个春天老人都未曾懈怠,一直在集聚能量工作,以期实现毕生的宏愿,写出一部重要书稿。最终我们会发现,这还是一个坚忍不拔的奋斗者的故事。
石屋之魅
如果说《橘颂》的故事包含了多个维度的题旨,那么最别致也最出彩的,便是有关石屋建筑的一维;如果说这部小说如同戏剧一样包含了多个“戏眼”,那么最重要也最独特的,便是关于石屋的描写。
石屋的故事必须追溯到老文公的先人。老文公的老爷爷是大山里最富裕的人,他在河的南岸建了很大的院落,可能是想清净一下,后来又在河的北岸盖了一座孤零零的石屋。河流两岸,一大一小的石头建筑,遥相呼应,彼此映衬,宛如静止的历史传奇,蕴藏了很多东西。
小说开头,老人带猫在石屋住下后,一种神秘的氛围便降临了。读者很快会意识到,作家带我们进入的其实是一座迷宫。这座立体的石头建筑有着复杂的地下空间,充满了神秘:曲曲折折的通道,许许多多的门洞,杂乱堆积的旧物。它有日常居住的功用,适合储藏,还适合捉迷藏。
随后,一片更显神秘的建筑也在叙述中出现:“老文公站在门前,看着河对岸那片高高低低的石屋。它们依河谷走势而建,好有气势。”接下来,便有老文公和橘颂对村落的一次次探访。老人于次日带猫来到河对岸,进入了村子。他们上坡穿巷,初步见识了村子的古老和神秘。在十字街口,老文公看到,老爷爷留下的老屋“像一座宫殿”。通过老文公的回忆,我们得知:“这些巨大的建筑早就归属村子了。留给自己后人的,只有那座河边小屋。”十多天后,老文公和橘颂再次进村,更仔细地观看了家族老屋。通过老文公的回忆,我们进而得知,“这片高大的石屋山里山外都有名:不光整个南部山区没有这么好的大房子,就是山外也见不到比它更好的。”
两次探访,老文公都没能进入那些高大石屋的内部,他的好奇心没能满足。但在与老棘拐相识后,愿望终于实现了:作为村子的留守者和管理者,老棘拐是唯一持有钥匙的人。进入内部,也只是看看房子的大体结构,正如老棘拐所言:“没有十次八次,谁都摸不清这里的胡同和屋子。”但老文公获得了一个总体印象,悟到了一点什么,“河对岸的石屋,不过是这里的缩小版”。
作品着重描写的,其实是这个“缩小版”的一切。这座有百余年历史的建筑,是“玩心太重”的老爷爷的一个杰作,它的秘密需要一点一点探索。作品的很多篇幅,写到老文公和橘颂对所住的这座石屋的逐步了解。第十六章,则集中突出地写到了屋子不为人知的神秘机关,堪称小说的华彩乐章。起因是老文公觉得石屋有些冷,而老棘拐认为不该如此,“准有什么机关没有打开”。于是,经过一番探寻,奥妙终于被老棘拐找到了。“原来屋内的炉灶连通了不同的烟道……炉灶的烟火走向哪里,要由那些可以抽拉的石板来决定。”老棘拐感叹起来:“那是个多么聪明的老人哪,他在村里的大石屋和这座小石屋,藏下了多少窍门,够我们猜上一辈子。”
童心:自由与梦想
当老文公感叹老爷爷“和所有人都不一样”时,老棘拐则一语中的,点明了老爷爷的不凡之处:“传说他到老都像孩子。这样的人世间留不下,你看,最后凤凰把他领走了。”“到老都像孩子”,说的是老爷爷超凡脱俗的禀赋。原来,他是一个童心永驻之人啊。而童心究竟是什么?是天真之心,是自由之心。童心永在,意味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衰不竭。
是的,了不起的创造只能出自自由的灵魂。第二十九章,再次异峰突起,向我们展示了老爷爷的奇思妙想和戛戛独造,石屋的迷宫属性显露无遗:橘颂和水根在屋子下面发现了一个地洞,老文公带李转莲下去探索,得知原来是一条通往河边的暗道,出口处有机关。这一章精彩如探险小说,最能激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
也是在这一章,还写到老文公对于自由的感喟,写到老友对“好玩”的理解。在李转莲说到被冰封住的大鱼时,老文公有些走神,忽然变得悲愤起来,因为他的命运曾类似于此鱼。几十年来,他受够了那种失去自由的日子,受够了那种无法工作无法创造的憋闷。而老爷爷,他的人生是多么充实,多么酣畅啊。“最后凤凰把他领走了”,又是多么华丽,多么幸运。老爷爷花费那么多心血设计和建造了如此这般的石头建筑,仅仅是“为了好玩”吗?老文公不清楚,但老友的话当令他服膺:“好玩本身就很重要。这是他的创造。人这一辈子,应该留下自己的作品,它必须是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这就得专心致志,打定主意,不能看别人脸色。”
这道理,老文公何尝不知,但它出自老友之口,对他的写作,他的“一寸一寸往前挪动”,无疑是有力的激励。对于人生,老文公有自己的感悟:“好好工作的日子才是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他“没有太多”,因此他感觉愧对祖先。他的祖先都是有梦想而且干大事的人,所以劳绩不凡,拥有充实的人生。是不是还应该说:有梦想的日子才是生活?
老文公自己的生活“十分单薄”,是因为有人不让他过那样的日子;那么,他的下一代情形如何?儿子不想做诗人,而是做了金融,那可是他自己的选择。但这样的生活就不“单薄”吗?儿子国内国外地飞,可他拥有自由和梦想吗?他需要看别人脸色吗?他见过几百年的老藤、近一米长的大鱼和紫罗兰色的夜空吗?他喜欢猫并且每晚会给猫讲故事吗?他能留下自己的作品吗?如果他也只是为钱而忙,如果他因此而丧失了自我,那么,他与村里那些跑出去打工的人又有何异?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算是作品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题吧。
简约而丰饶,饱满而纯粹
《橘颂》的文本是纯美的,它有诗一样的氛围和意境,阅读中常有连绵的激动,读后则回味不已。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猫,也无论是写石屋、河水、花香还是星空,均感性而具体,准确而到位。比如写老文公隔河眺望祖先的村子,有这样的心语:“我如果是个画家,会一遍遍画这个村子。”还写“他不会原谅那些离去的人”。写村子的街巷:“老文公早就迷路了,只好不时抬头看看太阳。街巷多得数不清,因为全是石头垒成,所以极陈旧极结实,面目相似。石块被一代代抚摸和踩踏,许多地方泛着瓷亮。”画面感很强的几句,写出了街巷的复杂和历史感。再比如,谈到石屋地下结构的复杂,老文公有这样一句:“我曾经在里面三次迷路。”同样,老棘拐也表示,村里的大石屋常常让他迷路。这种让人迷失的感觉,是古老建筑的引人入胜之处,也是作品的引人入胜之处。还有,对于老文公内心世界的表达,也都简洁有力。如,老文公写作到凌晨三点,听见有鸟呼叫着飞过河岸,于是有这样的心语:“什么事让你连夜赶路?”这实际上是在向自己发问,而回答则散见于整部作品之中:“时光啊,太快了,太快了。人只有一生,不短也不长。”“这是我的一辈子啊。”对于这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追求的感喟,大概也流露了作家张炜的心迹。
作品的可读和耐读,还在于有一定百科全书属性。故事的季节是在春天,因而写到许多植物的欣欣向荣,如连翘、迎春、桃花、李花、杏花、地黄、小蓟、马尾蒿、益母草、木贼、山樱、丁香、荠菜、香椿、海棠、紫藤、瓦松、柳树、杨树、梧桐、榆树、槐树、莎草、香蒲等;也写到许多动物的不甘寂寞,如黄鼬、刺猬、蜥蜴、壁虎、青蛙、大鹅、大雁、乌鸫、蝴蝶等。同时,在不经意间,作品还再现了多数读者已感陌生的民俗生活:古老的石头建筑自不必说,还写到一些久违的器物,如罩子灯、手压井、泥碗、学生用的石板等;写到当下城市人不常见的食物,如酸煎饼、粉肚、菜粥、鱼丸等;写到具体的生活细节,如摘香椿,采蘑菇,做槐花饼,以及捉大鱼与做大鱼的方法等。如此接地气,给人以温暖、丰饶的感觉,而对慢生活的还原,流露出作家深沉的怀旧情感。一场阅读,犹如乘时光机穿越到昔日,不同年龄的读者会触及不同的兴奋点,而这,无疑是丰富的信息所致。
有必要说一下《橘颂》的语言。展卷读来,首先感觉语言很特别,它质朴而优雅,简约而淡然,与以往风格相比有很大差异。细品文本,会知道写得非常俭省,句子多由名词和动词构成,形容词很少,比喻很少,状语也很少,因此显得凝练、含蓄、沉稳;这与主人公的年龄、阅历和心态很是符合,同时更能促使读者去认真理解和品味。这是一种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表达,体现了卓越的艺术功力;它与故事互为表里,和谐而动人,作品因之臻于完美。比如,一句“房子在,街道在,大树在,人不在了”,何其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令人慨叹。再比如,“夜气中混合了水、树、山,还有星空的味道”。星星的味道“像深冬里挂在树梢的桃子”,月亮的味道“和绣线菊差不多”,等等,这类语言是极有灵气,也是极有味道的。正是语言上的节制、清新,使作品显得纯粹。
在节制叙述的同时,《橘颂》在虚构上又是毫不拘泥的。比如,关于迷宫一般的石屋的描写,是有出色的想象力的。老辈人留下的古老建筑给人的那种神秘神奇的感觉,很是迷人,当然与大胆的虚构有关。还有,作品虽然是小说,但涵容了神话或童话元素。比如,奶奶给童年的老文公讲“冰娃”的故事,动物们都跑来偷听,听得入迷了,还忘情地哭和笑。老文公每晚给橘颂讲故事,传承的是奶奶的故事,也有自编的童话。再比如,写老文公两代祖先的离去,均富有浪漫色彩,如同童话:老爷爷后来的离去,可能是走失了,但作品中却写他“被凤凰领走了”;喜欢栽树的爷爷被山大王掳走去找“坚桦”,可能是被害了,但在奶奶心中他最终“变成了山里的一棵树”。而想要辨认出哪棵树是他,有人建议用镰刀刮树皮,看能否流出血来。甚至,老文公自己的经历,也是以童话方式演绎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潮,将他猛地抛到陆地上”,而他这个爬向大海的“老海豹”,“用四只老鳍,一寸一寸往前挪动”。这些神话或童话元素的渗入,赋予了作品以新颖的形式感,也强化了形而上的哲思。
“橘颂”的深意
小说题名《橘颂》,是有深意的。小说中,这只名叫“橘颂”的猫虽算不上主角,却仍然是重要的。对于失去老伴的老文公来说,橘颂便是最亲密的伙伴,不可或缺。一人一猫情同父子,有如知己。他们的交流方式主要是老文公的喃喃自语,但猫似乎听得懂,而读者,由此了解到老人的经历和心迹。对古文字很有研究的老文公,给爱猫起了一个不无庄重感的名字,想来颇觉有趣。因为是橘猫,所以可能最先有的是一个“橘”字,“颂”字则是随口加上的,而这随意中自有深意。我们知道,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重要作品《九章》中,有名篇曰《橘颂》,写的是对橘树的赞美。橘树固守南国土地的形象,是诗人矢志不移的情怀的写照。小说中,老文公曾书写赠人的两句诗——“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均出自《橘颂》;他让邻居李转莲为他画一幅画,画的也是橘树。可见,小说以《橘颂》为题,不仅是指称一只猫,这两个字的后面还隐藏了更深的东西。
村子里的三个留守人物,几乎都没有文化,属于封闭环境下朴素生存的人。他们与“橘颂”二字有没有关系?我想也是有一点的。尤其是两个大人,他们留守老村的那种情怀,与橘树固守南方土地的精神何其相似。李转莲多少有些苦命,先后有两个男人弃她而去,但她却没有弃山村而去,而是心态健康地固守这方热土,哪怕日子有诸多困窘不便。老棘拐更是一个有很深的恋乡情结的古怪老人,他因饮甘甜的山泉水而健康长寿,九十多岁仍能健步如飞,并且内心倔强,很有主见:“都去了镇子和城里。我不走。这里有几百年了,这才是家。”他留守山村居然是因为“舍不得这水”,让人不能不感慨:如此纯美无污染的人类栖息之地,何以就被人们抛弃了呢?而人一旦抛弃了家园,岂不等于拔了自己的根?这又不免让人琢磨起他给重孙起的名来——“水根”,老棘拐因自家独有的甜水而自豪,视此为生命之根。这种保守的价值观里,可能包含了一种不一般的东西。而老辈人留在墙上的文字“天地山水”,似乎也支持了老棘拐朴素的人生信念,并作为一种哲学由水根传承下来。这让我们相信,加上老文公从“天地人手”开始的辅导,水根将来应该会成为一个有造化的人;那古老简单的文字,是大智慧的载体,就像一块块石头,会为孩子构筑起坚实的成长根基。
如果说两位村里人是朴素价值观的守护者,那么老文公更是如此。老文公时常缅怀家族先人,为他们的不凡建树而自豪,而深知其家族底细的老棘拐,也多次说“你们祖上都是干大事的”。老文公“玩心太重”的老爷爷是这个石头村落的天才设计者和建设者。老文公的爷爷,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最大的功劳是送儿出国学修筑铁路。不仅如此,他还穷毕生之力把家乡的山岭栽满了树,造就了一个富饶迷人的绿色家园。老文公的父亲是铁路工程师,一生致力于修筑铁路,贡献甚巨。“一百多年过去了,铁路至今完好”;他对这座石屋也有贡献,即在屋内凿出一口压水井……对比先辈,老文公自觉惭愧,因此最想做的便是抓住今天,撰写书稿,完成一个宏大的心愿。“这是几十年的跋涉,断断续续……”由此,一条贯穿家族史的精神血脉清晰可见。祖孙四代人身上共同的东西,便是干事情的热忱,是执拗和倔强,还有浪漫的情怀。那种初心不改的创造,坚忍不拔的抗争,体现的是人对于生命的最深刻的爱恋,与屈原所颂扬的橘树恰成对照。可以说,橘树的品格是四代人精神气质的写照,而橘树,是老文公心中的图腾。作家以《橘颂》命名这部作品,其深意大抵在此。
张炜中篇小说《橘颂》发表于《当代》2022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洪浩,1966年生,山东威海人。山东烟台市作协副主席。有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文学评论等三百余万字散见于《十月》《读书》《天涯》《散文》《北京文学》《芙蓉》《诗刊》《名作欣赏》《百家评论》《文学自由谈》《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著有长篇小说《美狐婴宁》《北风啊北风》等,选评或导读当代作家读本丛书多种共14部。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