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有了新时间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7-25 08:35

日前,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部署。

至2025年,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发布一批重要黄河文物名录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

黄河流域文物资源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目前,黄河干支流所流经的69个市(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6.8万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21处。

《规划》提出,至2025年,完成黄河文物资源调查,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发布一批重要黄河文物名录,新核定公布5000处文保单位。

根据《规划》,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以黄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以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体,适当兼顾黄河故道地区,全面开展黄河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厘清黄河文物的数量、类型、分布、特征及保护利用状况。同时,充分关注古堤防、古水井、古灌区、古灌渠等水利和农业文化遗产,古栈道、古渡口等交通遗迹,整体认知黄河故道、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区域性资源,丰富完善黄河文物体系。此外,按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标准,广泛运用地理信息、测绘、三维影像等科学技术手段,全方位采集黄河文物的属性信息,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

至2035年,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规划》同时提出,至2035年,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黄河文物价值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根据《规划》,将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核心问题,发掘和研究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和新旧石器过渡阶段重要遗址、早期聚落遗址、古代都城都邑及帝王陵寝等重要遗址,深入开展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系统阐明黄河流域社会文化演变、族群迁徙融合的基本脉络,科学揭示黄河文明的核心价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实证我国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发展历程。

《规划》还提出,重点研究黄河流域长城沿线以石城和大型聚落为核心的区域文明演进互动,对区域文化、资源和技术的传播交流以及地区间的差异进行整合性考察,阐明文明起源“北方模式”的内涵,探讨北方地区与黄河中下游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展多学科研究,整合生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各类自然资源、分子生物学数据,探索并建立北方和中原早期农业发展的区域模式。

加强同尼罗河流域、恒河与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等相关国家在文物保护等领域合作

就如何更好地让黄河文物活起来,彰显黄河文物在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的作用,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从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两个方面,对推进黄河文物活化利用进行了部署。

在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方面,《规划》提出,一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支持黄河流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合作,借助“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常态化的黄河文化遗产合作项目。全面加强同尼罗河流域、恒河与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等相关国家在文物保护、考古等领域合作。二是做好世界遗产申报管理。提升黄河流域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推进黄河流域重要文物申报世界遗产,支持秦岭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支持黄河流域的水利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文/赵晓霞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新版文物保护法有哪些看点:加大文物保护 推进合理利用 强化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11-18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更好保护弘扬黄河文化
光明日报 2024-09-30
三门峡湖滨区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 督促文物保护区排污整改
法治日报 2024-04-16
纪检监察机关靠前监督压紧压实责任链条 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3-06-11
梁言顺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作 确保黄河安澜健康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宁夏日报 2023-03-21
历史|刘士林:黄河流域城市的历史起源与变迁
思想与理想 2022-12-02
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举行
山东政事 2022-10-27
释放黄河文化展示的博物馆“合力量”
光明日报 2022-07-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