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高校要积极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做好“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做到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有形、有感、有效,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坚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一主线
高校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在践行初心使命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坚决做到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力、与高等教育事业同向同行、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化“五个认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示范基地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高地。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
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进网络、进生活。
要科学系统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精神和价值,结合时代精神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和宣传教育,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
要坚决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用好高校所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团结优良传统资源,积极搭建多类型教育平台和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持续深化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工作基础,发挥学科优势,体现办学特色,构建充满活力、丰富有效的“三全育人”体系。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高校要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代文明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大学校园落地见效,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推动“五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以“四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向校园渗透,确保各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高校要深入总结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向师生讲清楚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努力为各民族大学生创造共居环境、共学平台、共事机会,营造共乐氛围,全方位服务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全力抓紧抓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高校要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引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教育宣传,引导各民族师生通过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彼此之间情感交流,引导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向全面纵深发展。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的智库作用,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跟踪监测,提升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使教育真正成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
文/陈永胜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