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2年4月26日),恰逢“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诞辰161周年,詹天佑之孙詹同保将先祖父亲笔手书的《徽婺庐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捐赠给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并保存于詹天佑纪念馆。这本手书家谱,是研究詹天佑家族渊源的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马福海与詹同保合影留念
4月26日上午9时,耄耋之年的詹同保先生、在夫人林碧红女士的陪同下,来到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向站区内的詹天佑铜像及墓敬献花篮。“因为我年事已高,临别时多少有些不舍,心情也有一点复杂。”詹同保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是他第四次来到青龙桥。
上午10时,文物捐赠仪式在青龙桥附近的詹天佑纪念馆举行。詹同保亲手将家谱赠予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马福海,向詹同保颁发了《捐赠证书》。
文物捐赠证书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詹天佑亲笔手书的家谱,端放在一只锦盒内,色泽焦黄的封皮上,是詹天佑用毛笔书写的“徽婺庐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和“大清光绪十年支裔天佑立”。这本家谱距今已有138年的历史。
据了解,詹同保系詹天佑长子詹文珖之子,现居澳门,这是老人家第二次捐赠文物。1986年12月8日,詹同保将詹天佑获得的耶鲁大学金质奖章、捐赠给詹天佑纪念馆筹建办公室,此奖章已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耶鲁大学金质奖章(詹天佑纪念馆供图)
詹同保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此次不远千里专程来到北京,代表詹氏后人将这本存世130余年的家谱捐出,希望让更多人感佩先祖父詹天佑先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风范。老人家还谈到,这本珍贵的家谱,他在家中用报纸包裹,再放上除虫药,封装在铁皮盒内,但家中条件毕竟有限,很难做好防潮等保护措施。
家谱保存于低氧气密柜中
为保护好这本家谱文物,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与中国铁道博物馆协商,决定将其入藏中国铁道博物馆所属的詹天佑纪念馆。捐赠仪式结束后,詹天佑纪念馆副馆长马若泓,亲手将这本家谱端放于展区内的低氧气密柜之中。低氧气密柜具有恒温恒湿功能,对保护纸质文物极为有利。此外,这种展柜使用低反射、防紫外线的特种玻璃,使文物看起来更少反光、更加清晰。
中国铁道博物馆馆长李春冀介绍说,完成文物的保存与展示后,他们接下来将进行文物定级和备案,并适时开展相关研究,詹天佑家谱中记载的家训与家风,有很多内容值得探讨与思考。
詹同保与李春冀在展柜前合影留念
家谱编写于1884年 詹天佑时年23岁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家谱中承载着一个家族独有的家规、祖训等伦理规范。
1861年(咸丰十一年)4月26日,詹天佑出生于广东,祖籍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1872年,詹天佑作为清政府派遣的首批出洋幼童赴美留学,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专业,1881年毕业回国。1884年,张之洞邀詹天佑回粤,任广州黄埔长洲实学馆外文教习,时年23岁的詹天佑,结合《婺源县志》,整理编写《徽婺卢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并在家谱相关先祖的页眉上,全文抄录了《婺源县志》中记述先祖的事迹。
1888年以后,詹天佑一直在为中国铁路事业奔波操劳,先后主持或组织修建了京张、津浦、川汉、粤汉等铁路。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于汉口逝世,终年五十九岁。詹天佑去世后,其家谱一直由长子詹文珖保存,后传给詹同保珍藏。
值得一提的是,詹天佑纪念馆还藏有詹天佑次子詹文琮手抄的一本家谱,封面书“安徽婺庐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第贰册”,由詹天佑嫡孙詹同济先生捐赠,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