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在读” | 孙雯: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心流》
新华网 2022-04-21 22:58

看完《心流》我恍然大悟,很多东西不是金钱能换来的,所有快乐都在做的当中获得极致体验,是因为热爱所导致的“心流”。

孙雯

很高兴能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读书的感受。自从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多了很多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这个时间段,我是线上线下、古今中外的书都有看。读书的确是一件令人非常愉悦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地方、很多人文、很多时代,你是不可能一一走过的,他们的这些记录或者文字,能把你带到这样一种环境、一种想象当中。

今天我想推荐《心流》这本书。为什么要讲《心流》呢?这是我在参加国际足联的培训课上,老师提出的概念。它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写的一本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优先体验的书,这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论述就是,每个人在人类进步和繁衍的过程中,它不仅仅是为了自然选择的一些生理需要,也就是我们讲的所谓的感官的享受和快乐的需要,这个当然无可厚非,但并不是我们的最终极目标。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体现这些色、味、声、香等等所带给的快乐,它一定是稍纵即逝的,你还是会有一种无序感,得不到安宁,很焦虑。

只有你能真正地在心流的体验当中,当然这个体验它也有很清晰的定义,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全身心全神贯注的投入、得到不断提升的掌控感、技能的成就感,最终获得一种忘我的体验。

看完以后我真的是恍然大悟,当年很多人说,你们女足没有钱,又没有奖励,又苦等等,很难去跟他们解释那种极致的体验。现在我觉得可以很好地去说明了,很多东西它不是金钱能换来的,就像我们在足球的成长过程当中,所有前面讲的五个步骤,都能够在足球当中获得体验,这个是因为热爱所导致的一个心流的过程。

球员时期的孙雯

领奖中的孙雯(右)

《心流》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我成长的体验,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注意力,专注无他,不管做什么事,一旦我们体会到了做这件事带来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正循环形成,自我成长就开始了。

如果我们能非常幸运地去获得的话,真的是一件蛮开心、蛮幸福的事,我觉得自己就很幸运,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这样的心流体验,获得一种积极的生活的幸福感。

孙雯与新民晚报渊源很深,1995年1月11日,新民晚报在体育新闻版上发表孙雯的来信,题为“我渴望读书”。

文章中,孙雯以自己的感受和了解到的运动员文化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体育大战事实上也是一场体育科学大战,谁能够掌握最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手段、科学恢复治疗手段,谁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体育舞台上执牛耳。

所以,我以一名运动员的身份真诚地呼吁:望社会各界在不忘物质鼓励支持运动队的同时,给我们运动队这块‘失学儿童’的‘贫困地区’建筑一项‘希望工程’。让我们在训练的同时,仍然有机会进修、深造,成为21世纪的体育新人才。”

第13届全运会期间,孙雯在新民晚报上开设了专栏《孙雯视角》。

原文摘要如下:

水到渠成

孙雯

上海女足全运夺冠,昨天我在现场当观众都High了……

夺冠不是运气,是水到渠成的成果,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对上海足球坚持打造青训体系的褒奖。上海女足的人才体系一直都很完整,有保障。普陀、浦东、金山等,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各个年龄段的教练都孜孜以求,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的女足姑娘不少在少年队、青年队时就有了出国集训的机会,她们的视野和心态是包容的,国际化的。优势也从小就已经奠定。

技术流是上海足球的灵魂,传接、配合是上海选手的特点,从昨天的这场比赛中,也能看出这点。走技术流风格,需要坚持,而如今的冠军就是对这份坚持最好的回馈。

对于上海队的这群姑娘们,我还想说的是两个字:“坚持”。都说全运是一个轮回,4年一届,不少人都把全运会当做自己足球生涯的谢幕战。但在我看来,这支上海队还年轻,队员们全是90后,大家还有上升空间。从专业角度来看,她们刚刚开始能驾驭比赛,一切才刚刚开始。希望她们能继续踢下去,要不然真的挺可惜的。据我了解,女足世界杯的MVP基本都是30岁之上,对于上海队的这群姑娘,她们的未来还很长。

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时,孙雯给“我和新民晚报”征文活动写来《晚报帮助我走入足球生涯》一文,刊登在2019年8月12日新民晚报的头版上。

原文摘要如下:

晚报帮助我走入足球生涯

孙雯

“侬看看,人家大连两姊妹,已经是国家队了,比侬大不了两三岁。”上世纪八十年代,彼时的我,正带着能否进入上海队以及对未来诸多不确定的迷茫,听着家里长辈还有弄堂里邻居的叨叨,低头默默地看着占据新民晚报体育版面上方,这篇写女足姐妹花的文章,满是羡慕。

那个年代,女足在新闻报端并不多见。有这样一篇新民晚报的文章,算得上是一个有出息的事了。至少,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让我知道国家队有一对和我年龄相仿的姐妹踢得很好,女足原来也可以上报纸的。

当然,这篇文章到底带来多少激励作用,带来多少的热血沸腾,或者从此帮我树立以她们为榜样的那份雄心壮志,我的记忆并不那么强烈和确切。不过,它还真的的确确在我足球人生的起步阶段推了我一把,用了一种奇特的方式。

1990年底,第一届女足世界杯之前,我生平第一次得到了国家集训征召。当时,因为偶然的一次上场机会,我从上海队替补队员变成了国家集训队队员,和我实力相当或在我之上的球员多了去。紧张和激动难免,为了化解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我就用这对姐妹鼓励自己,“我现在终于可以和她们一起踢球啦,阿拉就是来长见识,学习和开眼界的。”这份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心态,或多或少帮助年仅17岁的我卸下了很大的精神包袱,在那个竞争非常激烈的18人集训名单中,留了下来,从此,一路成长……多年以后,才得知教练组在确定名单时,我是争议最大的年轻球员。因为当时正好伤到了膝关节,歇了两月,比赛都不一定能打上。但商瑞华指导觉得这个小孩有点灵性,球场上放得开,心态和悟性可以让人不战而胜。这算不算歪打正着呢?

再回到那一篇文章,不经意间,帮助一个少年球员卸下了心理的包袱,而这恰恰是球员成长最难以跨越的部分。因为这份心态,你踩上了点,从此,跟上足球人生的步步节拍。

话说,阿拉上海人,有谁没看过新民晚报的呢?我也从一个小小的读者,从在家看报看别人,慢慢成了晚报上被别人看的。再到后来,不经意在晚报登了篇我渴望读书的小文,闹出不小的动静。再然后,退役了,变成了晚报的特约记者、专栏记者。再然后,又开始干起足球老本行了。

我有时候会想,我会不会现在做着一份和足球不相干的活,如果没有晚报这根线牵着,还真不好说。要不是当年晚报拉着我跑来跑去采访足球,采访奥运会、采访欧锦赛,还有每四年一次的男足世界杯或欧锦赛的专栏,以我这天马行空和好奇心特重的性格,以及总向往诗和远方的那颗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也真说不准。再者说来,因为有看世界大赛写专栏的任务,研究业务紧跟足球世界趋势的这份积累,才算在足球界没有被彻底out,也才能在退役8年后,有点底气执回教鞭。做了教练,重回足球圈,才又有了现在,这个人到中年的70后做起了足球的北漂故事。和足球,晚报算是一个助缘。

这一牵,就是这么多年。这不,现在又来献丑了。当然和90岁的晚报比起来,她的故事就更多了……

(作者为前世界足球小姐)

编辑/徐钊

相关阅读
夜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精彩
猫姐能量圈 2024-09-15
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初雯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然保护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5
专栏|每个人都在建造自己的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8
专栏|每个人都在建造自己的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8
聚焦|中国足协换届选举将产生7人新领导班子 孙雯或将留任足协副主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8
关注| 李梦雯抵达英超布莱顿俱乐部报到 中国女足下月9日苏州集结备战亚运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7
风暴眼 | 李梦雯、吴澄舒分别加盟英超、法甲球队 女足国脚掀起新一轮留洋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9
女足世界杯 | 孙雯与中国女足会合 训练场边挂横幅为玫瑰助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