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冰场转换已经完成,请相关点位持续监测制冰机组配电设备及浇冰车充电设备运行状态。”3月1日,国家体育馆电力保障团队张铮、王京辉通过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实时监测场地转换期间配电设备负载情况,指导点位保障人员开展巡视工作。与此同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电力保障团队也全面完成冬残奥会延庆赛区混合采访区无障碍改造,按照一级保障标准,提前进入冬残奥会的保障状态,等候北京2022冬残奥会大幕徐徐拉开。
转换期间,北京冬残奥村电力保障团队在村内巡视电力设备运行情况 许桐浩 摄
冬残奥会期间,国网北京电力总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分指挥部三级指挥保障体系依然延续,24小时不间断运转。26052名保电人员与330名国家电网支援人员共担保电重任,从“赛事+城市”两个维度守护冬残奥会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
在场馆侧,北京地区赛事共涉及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3座竞赛场馆和颁奖广场、冬残奥村等23座非竞赛场馆。目前,场馆已“旧貌换新颜”,增设和改造了一批无障碍设施,服务保障工作陆续就位。
虽然冬奥会闭幕到冬残奥会开幕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但国网北京电力各保障团队转换期的工作却显得从容有序。各保障团队紧密对接各领域功能调整情况,细化梳理用电负荷差异、保障点位变化,完成临电设备拆除和新增设备接入,编制保电专项方案。同时,针对轮椅假肢维修中心、无障碍摆渡电车充电站、电梯等重点设施,开展电源点隐患排查,对新启用设备提前开展设备传动、大负荷测试等工作,为重要负荷加装不间断电源等应急设备,确保电力设施零缺陷运行。同时,对重点站线实施不间断巡视,重点变电站恢复有人值守,重点线路实施“运维+安保”双看护。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电力保障团队开展转换期电力设备巡检
国家体育馆作为冬残奥会冰球比赛场地,针对冬残奥比赛特点,需要将场馆冰面整体加高,增强冰面强度,制冰机组需要长时间持续运转,因此,对供电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们结合实际增加对制冰机组、场地照明等重要负荷情况,安排99名电力保障人员针对6个区域18个重点点位,充分利用数字化指挥体系,做好巡视与状态监测,梳理负荷率较大、运行状态异动设备。”国家体育馆电力保障团队副经理说。前期,国家体育馆电力保障团队积极与场馆转播服务业务领域、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及央视等相关单位沟通,完成7个奥林匹克广播末端接线路由调整。同时完成场馆内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区域供电情况专项排查工作,再次确认运动员、技术官员、观众等人员入场流线,确保临电设备设施不影响无障碍通行。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北京冬残奥会混合采访区,为方便运动员接受采访,考虑到运动员乘坐轮椅后的高度,该区域挡板由冬奥会的1.2米高降低到60厘米。电力保障团队需要根据混合采访区的最新布局调整电缆路径,在满足用电需求的前提下,确保电力设施对无障碍空间不产生影响。“早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充分考虑到残奥会的无障碍特点,将无障碍工作同步纳入电力工程建设依据。组织团队成员对涉及残疾运动员的流线、各种细节逐一进行了多轮核查,充分确保电力设施建设、运维符合冬残奥会运行要求。”场馆电力团队经理王诜介绍道。
2022年2月27日,颁奖广场电力保障团队成员与场馆团队对接转播用电需求 张博宁 摄
在延庆残奥颁奖广场,相较于冬奥会北京颁奖广场的颁奖任务更浓缩、更密集。“自1月份以来,我们结合延庆残奥颁奖广场全要素彩排,同步开展了大负荷试验、负荷特性测试和发电机带载试验,并对全部临时和永久电力设施开展多轮次巡视排查及电力信号监控分析,为场馆供配电系统的可靠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延庆残奥颁奖广场电力保障团队负责人崔小磊介绍。
北京冬奥村和延庆冬奥村需要在44小时内转换为冬残奥村,继续为运动员及随行官员提供居住服务。在北京冬残奥村,电力保障人员已经坚守岗位37天,针对村内将新启用轮椅假肢维修中心,以及残疾运动员对电梯等用电设备的依赖性,供电的可靠性对残疾运动员来说意义更大,电力人员需要每天坚持24小时线上线下监控设备运行情况,提前对接各领域梳理功能调整情况,掌握供电保障设备调增调减动态,重点进行电源点梳理和隐患排查,确保供电安全稳定。在延庆冬残奥村,村内新增安检点而增加了临电设施,电力保障范围更大,电力保障团队38名保障人员以“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在44小时的转换期内,对2000余台配电设施进行全面的“体检”,确保设备健康平稳运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