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健康北京”政务新媒体、健康报社联合主办的2021年首都卫生健康系统“未来之星”巅峰展示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活动推选产生了10名2021年首都卫生健康“未来之星”及20名首都卫生健康“未来之星”培育计划重点培育对象。近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接受了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从医道路上的心路历程,也从侧面彰显了首都医务人员的精神风貌。
“我希望你可以把目标变成持久的理想,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因为走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可以持续获得满足感并化为动力,所以脚步永不停歇。”这是11月21日陶勇在微博上给一名高一学生回信中的一句话,而这句话,正是陶勇在医学道路上持续前行的内核:坚定地追寻医学理想,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持续的满足,并转化为动力,从此步履不停。距离伤医事件已经快两年,如今的陶勇一边致力于临床工作,一边担任正能量科普达人,向周围人持续输送光和热。意外和磨难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成就了他柔软又强大的内心,一直以来,他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于医学的信仰。
专攻眼科葡萄膜炎领域
只因想帮助患者解疑难
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陶勇儿时就立下的志愿。七岁时,他亲眼看到医生从母亲的眼睛里挑出了20多颗白色的结石。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为了这个梦想,陶勇刻苦学习考上北大,本科期间,陶勇学习和实习成绩都是最优秀的,而且是那一届唯一一个保送眼科研究生的人。
毕业时,陶勇可以选择的道路很多,国外的高级诊所向他抛来橄榄枝,也可以去私立医院拿高薪,但他却选择到公立医院。对于这个选择,陶勇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公立医院有更好地实现价值的可能,病人也比较多,我一直以来的目标也正是帮助患者解除疑难问题。” 而他所钻研的眼科葡萄膜炎领域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其治疗一直是眼科领域中很棘手的问题。他想在这个领域做精、做透。
“没有技术的关怀是滥情”
“传帮带”助年轻人成长
陶勇曾在一档节目中说,作为一名医生,给予患者“没有技术的关怀是滥情”,在他心中,过硬的医疗技术是一名医生的立身之本。他是科室里出了名的“学霸”,一边开展临床治疗,一边钻研学术。工作期间,他主持国际科研基金4项,包括科技部863项目在内的国家級、省部级/市级科研基金5项,发表SCI论文9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填补了我国眼内液检测系统性方案的空白。他的眼内液检测专利成功转化,应用于全国300多家兄弟医院,为全国逾5万名眼病患者寻找病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PHTHALMOLOGY等眼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开创了中国葡萄膜炎精准诊疗时代。
陶勇的努力也在激励着周围的人。朝阳医院眼科有30余名大夫,横跨老中青三代,大家形成了“传帮带”的好氛围。陶勇说,“只有扎实的医疗技术才能让患者信任我们,这需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不断地去鼓励年轻人,比如坚持给年轻医生做培训,无论是查房还是带教,只要他们遇到难题,我都要及时解答。”通过种种努力,团队的医疗技术得到了扎扎实实的提升。自陶勇接任朝阳医院眼科副主任以来,眼科门诊量、手术量连续三年每年提升20%以上,眼科日间手术量连续两年稳居全院第一,朝阳医院眼科跻身全国眼科科技量值排名第25名。
热心公益关爱患者
持续科普惠及大众
曾经,陶勇是世界一流手术刀,但2020年初伤医事件后,他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却换了另一种方式救人:出院一个月后,他就恢复门诊,继续为患者提供诊治与帮助,并与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组织光明天使守护志愿者行动,为医院等候的患者提供关爱和帮助;他悉心维护着自己的微博账号“北京眼科医生陶勇”,持续更新眼科知识、最新研究成果,录制各类视频进行科普宣讲,还在微博私信中为慕名前来咨询的患者答疑解惑,如今,他的账号已有将近200万粉丝;在儿童节为盲童做公益直播与募捐,在直播间分享新书《目光》,他在多场直播活动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遇到困难的朋友加油打气;陶勇说,目前他正在撰写一本以近视防控为主题的科普书籍,已经在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年底能够出版;因为见过太多苦难,陶勇心中始终温良,为方便外地患者就医,将半天的专家门诊延长到夜间9-10点,甚至午夜12点;他还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免手术费用,甚至组织科室为患者捐款……
曾经的磨难非但没有把他击倒,反而让他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陶勇说:“人生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只要认清了目标和方向,总能继续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处理困难挫折的方式,而我会偏乐观一些。”这种乐观的方式,如同一束光,就像他曾经说过的,“要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