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重叠与边界”潘然个展在广州三域·滙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鲁虹担任策展人,俞可担任学术主持。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尹吉男,当代艺术批评家吕澎,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等出席现场。
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潘然绘画作品近三十余幅,以及艺术家于展览空间在地完成的两件水晶装置作品。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为艺术家首展。在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的十余年的时间里,潘然一直独自地进行创作,像旁观者一般疏离艺术圈,安静地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三域·匯艺术空间创始人张委评价道,“潘然是当下一个特别的案例,她的生活很纯粹。”
《鱼的祷告》
此次展出的绘画作品主要来自潘然近一年的创作,特别是集中在这七个月于汕尾在地期间的创作。
潘然每日面朝天海、日月、昼夜的潮涨潮汐日出日落,这一切让她与喧嚣的尘世隔离,将身心融入与此,所以我们看到了画面中静止的时空,封印中的生命,光的追逐及这一切景观投射于内心时如薄沙般的思绪和那曲线形成的边界。
《开渔》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俞可为展览撰文指出:《重叠与边界》讲述的不仅是潘然与这次旅程有关的心灵记录,是2006年以来她因回避艺术潮流而独自行走的艺术故事,也是艺术家面对自身实验的一次总结。7个月超然的状态背后是无数次推敲后形成的“可触摸”的描绘,而反复渗透的色彩重叠让人跨越平面的边界走向多维之旅。这对于曾经迷恋古典主义的潘然而言,是一次刻意地用最熟悉的媒介进行自我陌生化书写的尝试。
在她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试图用自己敏锐的感知形成某种形而上思考,以个体存在状态的异常感悟,来回复自己内心深处不同于常规的工作内容。那些不同色层所讲述的不仅是大海、风、云与光,也是她怀揣希望的种子,播撒的是艺术家骨子里对“复杂现实”的认知。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作品已经成为她深入自然的思考载体,也是她追问生命感悟的可视证据。
《另外于是》
策展人鲁虹表示,在潘然的这批作品中,每根线不仅是弯曲的,并且凸显出来,竟至呈三维效果。而它们相互组合穿插,则衍生出了不同的艺术形态。可以说,展览的标题《重叠与边界》里的“重叠”不仅是线条的重叠,同时也是多学科的交联,进而产生了对“边界”的跨越。
《在它结束之前,它没有结束》
艺术家潘然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的画面只有曲线,即使直线也是有弧度的,它们首尾相接,像一个‘圆’,也可以是一个莫比乌斯环,跨越维度的无限循环。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的向往转换为对内心的探求。当线条滑过二维,与惯性对抗,才有可能制造出我需要的线。而惯性,是弧度,一种有限的坠落,然后深吸一口气,呼出瞬间,笔尖滑过,如同弦一般的存在。我要表述的,就是让绘画脱离物质的本质……作为理论物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包括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合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与物质是可以转化的,故弦理论并非证明物质不存在,它也可能是量子引力的解决方案,更有可能成为描述世界的终极理论。画面中的光晕是海所给予的对待色彩的体验,使我有机会摆脱色彩的惯常认知,从而用‘虚无’来塑造颜色。画笔成为自己与自然相互呼应的媒介,并以此来表达我对生命的认识。近二十年才找到寓意的绘画语言,一直在自我限制中体验绘画的内在形式,此时媒介与我就像去经受的内心体验,获得某种难以言传的感悟,用重复的简洁的工作去寻找情感与精神的另外需求⋯⋯当我们将视界置于更高维度,也许问题已不存在。”
《偶然》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1月14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