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作为汉朝的延续,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却放弃定都长安,而把国都定在了长安以东数百公里的洛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刘秀面对的形势和刘邦不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西汉的国都在关中的长安,实际上西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都,却是洛阳。刘邦是在山东定陶称帝的,但规模较小的定陶显然不可能成为西汉真正的国都,刘邦的选择是洛阳。如果全国是统一的状态,站在节省成本的角度看,定都洛阳显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洛阳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偏北,滔滔黄河从城北经过,黄河以北就是中条山和王屋山、太行山,可谓天险。往西穿过黄河与崤山之间的狭长谷地,就到了黄河大拐弯处的风陵渡,再往西就是关中长安。洛阳往南过了伏牛山是南阳盆地,再往南就是丰饶的江汉平原。洛阳往东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在隋唐之前,洛阳所在的黄河流域依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分布带,很多发达的城市多位于这里。
如果定都洛阳,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天下之钱粮,运输成本较低。隋朝定都长安,但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而且隋朝的京杭大运河南北两段就交汇于洛阳。洛阳往北顺大运河可进图北方,同时可将江南的钱粮运到洛阳。唐朝依然定都长安,但到了唐高宗时,洛阳成了东都,武则天改为神都,是唐朝真正的国都,长安反倒更像是陪都。
隋唐定都长安,可以把国都迁到洛阳,刘邦为什么不可以呢?原因并不复杂,隋唐迁都洛阳,是因为已经完全统一了东部,东部没有什么可以威胁到国都的势力,但刘邦不具备这个条件。
刘邦费数载之力,借着韩信、萧何、张良及文武之力,消灭了实力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看似一统天下。实际上,与其说是刘邦灭掉了项羽,不如说刘邦联合那些异姓王灭掉了项羽。刘邦不过是这些势力中相对较强的,而且还扛着一块正统的朝廷牌子。
这些异姓王的势力虽弱于刘邦的汉军,但尚能一战。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张耳之子),以及齐国故地的田横,这些势力都在洛阳的东边,这还没包括被刘邦严防死守的韩信,由齐王改封楚王。如果把这些异姓王的地盘连成一片的话,恰形成了汉景帝七国之乱的对峙形态。
当时的汉朝国都已在长安,有关中天险,往东还有洛阳这个军事重镇,有足够的时间差。若刘邦定都洛阳,洛阳就直接暴露在东线异姓王的攻击范围之内。比如梁王彭越,国都在刘邦称帝的定陶,定陶与洛阳之间没有太多的天险可守,这是非常危险的。
谋士娄敬就反对刘邦定都洛阳,理由是什么周德厚汉德薄,但真正的原因还是洛阳处在与异姓王对峙的前沿。“秦地(关中)被带山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虽百万之众而可立具也。”这才是娄敬建议放弃洛阳而定都关中的重点。
首席谋士张良也是这个态度,“洛阳虽有此固(指小关中之天险),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国。”然后认为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丰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可守,唯东留一面可制诸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刘邦最终迁都长安,洛阳则成了制衡和平定异姓王的战略中转站。
到了王莽篡汉,天下大乱,但长安还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除了未央宫被烧外,其他完好。最早定都洛阳的还不是光武帝刘秀,而是更始帝刘玄。刘玄定都洛阳,让刘秀出任司隶校尉。
刘玄是个草台班子,洛阳百姓看他出行像耍猴。刘秀威仪堂堂,百姓一看泪下,说今日始见汉官之威仪,百姓心属刘秀。不过,更始帝还是迁都回了长安。
等到刘秀定都洛阳时,长安已经大乱,刘玄被赤眉军杀掉。换言之,刘秀此时的重要敌人多集中在西线,这一点和刘邦正好相反。除了割据在关中的赤眉军外,还有割据陇西(甘肃一带)的隗嚣,以及割据巴蜀的公孙述。
东线虽然有梁王刘永割据于河南商丘一带,以及齐王张步,但综合来说,不算是刘秀的心腹大患。到了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平定关中,此后的重点就是陇西与公孙述。直到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刘秀才灭掉公孙述,一统天下。
在这十年间,洛阳经过休养生息,繁华鼎盛,已经不足以让刘秀产生迁都的念头。另外还有三点,决定刘秀必须定都洛阳。
一、赤眉军大掠长安,烧杀抢掠,“城中无有人行。”在长安破败而洛阳繁盛的情况下,刘秀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的成本重建长安。
二、自东汉初,羌人就经常进攻陇西,而陇西距离长安相对较近,不是很安全。
三、刘秀起家于南阳,在东汉时,南阳的地位相当于明朝中都凤阳,是帝乡,意义非同一般。洛阳距离南阳非常近,这对东汉王朝稳定天下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东线没有反对势力的情况下,定都洛阳,可以就近接纳东方的钱粮。所以,东汉定都洛阳也就顺理成章了。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