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拳绣腿or未来趋势,我们需要进阶的车外交互吗?
车云网 2021-04-03 20:00 阅读量:26696

打转向灯、留意前车刹车灯,这些是各位驾驶员们的常规操作。对每位交通参与者来说,灯语是告诉别人你接下来要干什么的最高效交互方式。

伴随自动驾驶开始向“完全体”进化,遥控泊车、智能召唤等早已不是新鲜事了。作为车主,你可能站在一边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与便利,可对不知情的路人来说,看着自己跑的汽车,心里会怎么想?

别给好心人添麻烦

前几天,外媒曝光了一段特斯拉Model 3车外摄像头拍下的视频。画面中白色SUV车主正向行驶中的Model 3飞奔,并试图将车辆截停。

事后视频作者称,当时他正在用“智能召唤”功能让车自己开到他身边。在看到那位女士跑到车前并试图阻止车辆前进时,车主停止了召唤操作并上前进行解释。同时他也提到,那位女士以为Model 3进入了失控状态,在车主说明情况后现场气氛很尴尬。

结合海内外网友上传的特斯拉“智能召唤”视频,不难发现除了刚开始车辆会打开双闪外,行驶过程中没有其它提示信息,造成旁人误以为车辆失控就不足为奇了。说到底,车与外界缺少必要的沟通,是乌龙事件的根本原因。

现在各大车企都在发力自动驾驶领域,作为这项技术要面对的场景之一,类似的功能未来会在越来越多的市售新车上出现。虽然这次是乌龙事件,但在全民都了解“车可能会在无人状态下行驶”之前,类似的事件恐怕会时有发生。对那些好心人来说,帮车主规避损失的同时,自己的处境也很危险,毕竟谁到不知道哪次会是真失控。

不想给好心人添麻烦,也为了自动化时代人与车的生活能更友好,咱们该琢磨一下车外交互这件事了。

智能化遇上自动化,车要干啥不能只靠猜

先说说啥叫车外交互。伴随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转弯、刹车前跟后车与路人说一声,能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可要么靠手、要么靠吼的方式,效率不高还累人。于是1907年一位美国人发明了下图这个装置,它就是现代转向灯的鼻祖。在随后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刹车灯、倒车灯、日间行车灯等相继诞生,机械装置也变成了发光组件,至今车外灯光交互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近年来电动车日益普及,相比燃油车,行驶中太过安静的电动车经常吓人一跳,所以2019年我国将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纳入了国标。虽然车主们不一定喜欢,但能最直观的告诉路人附近有电动车出没。进入5G时代后,部分车型开始搭载V2X功能,借助移动网络实现了车与车、车与交通设施的交互。十字路口有车左转、道路是否通畅等,驾驶员看仪表都能一清二楚,但没法反馈给行人或骑车人。

不仅如此,基于自适应巡航的驾驶辅助系统,在市售车上不算稀罕物了。如果你的车带这项功能,有没有想过它在自动减速时刹车灯亮不亮?负责任的告诉你,并非所有车企都心思缜密,后车稍不留神就有因“该亮的不亮”导致追尾的可能。

在车企之一攻克“自动驾驶”各个场景的过程中,遥控泊车、车辆召唤、远距离自动泊车这些新功能应运而生。科技体验日新月异,可对外交互还停留在开双闪的阶段。传递的信息充其量是“我有异常”,车要干什么、下一步怎么动,这些旁人只能靠猜。就算有探测到行人/障碍物刹停的备份逻辑保证安全,却难免会降低功能执行或道路通行效率。

从机械手到灯光、提示音、移动网络等多种介质,多样化的对外交互不断提升着通行效率,也是汽车发展过程的一部分。随着汽车走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想发挥新科技在体验与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潜力,车外交互向更直观、能覆盖到全部交通参与者的方向进阶必不可少。

你堆LED我让投影仪上车,各场景的多面手

说车企们没在升级车外交互上动脑子,有点冤枉人家。从2017东京车展上的丰田CONCEPT-爱i概念车到北汽新能源LITE,给车装上LED显示屏的idea量产了,车与路人的直观交互有了雏形。不过在LITE上,这块显示屏只用来发表情包,受国内法规限制行驶时屏幕必须关闭,内容自定义功能也没法用。

功能受限导致量产车外挂LED屏的方案意义不大了,可这没影响它在概念车上继续发光发热。比如GYON Matchless和奔驰ESF 2019两款概念车,前者能在LED屏上显示“Car in Motion”提示语,而奔驰甚至能在后风挡上同步车前的景象。比起发表情包,能跟自动驾驶与交通安全相结合,组成车与外界的交互闭环,还算干了件“正事”。

当然,看到外置屏幕暂不明朗的前景后,部分车企开始琢磨替代方案了。可编程的LED灯带就是其中之一,单片机+C语音编程就能搞定,现在很常见的流水点亮转向灯就是这个玩法。而将这项技术与交互深度结合的是小鹏P7,能用日行灯的不同点亮方式表达Say Hi、快充等含义。只是灯语依旧不够直观,就算是“鹏友”也未必能跟车无障碍交流。好在这项设计让创新有了实际意义,并投入了量产。

与此同时,有些车企想到在头灯里做文章,奔驰和WEY都是例子。在2018年发布的Digital Light技术上,奔驰在每个头灯中嵌入了100万个可控微型镜片,每个微型镜片都是光点,也就是100万照明分辨率。

它的底层技术是DLP数字光处理,原理跟DLP投影机一样,只不过车灯是单色光。其中的积分器将光线“均匀化”再通过透镜在DMD数字微镜晶片上成像,图像清晰度高、画质稳定是DLP的优点。借此头灯不仅具备了精准规避驾驶员或行人头部的能力,还可以在地面上投射出预设的图案,根据场景传递出不同信息。

在迈巴赫上展示过Digital Light之后,这项技术在底盘代号W223的新一代奔驰S级上量产了,全车6颗LED灯头提供了超过260万像素的照明分辨率。要是奔驰S级离你有点远的话,可选装“智能像素大灯”的WEY VV6是不是更接地气?底层技术上WEY跟奔驰的没区别。

虽然借助DLP技术能在头灯上实现照明与交互二合一,但在它普及的路上也有拦路虎。一来,白天和晚间环境照明充足的地方,如何保证投射图标的清晰度是个问题;二来购买成本较高,新S级选装Digital Light要花2.68万(除了顶配),VV6的“智能像素大灯”选装价3.5万且只有智行+版能选。

至于LED屏的方案,成本、显示效果未必是阻碍,主要受限于法规。好在身为“两会代表”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准备在今年提出锂电池运输的相关建议。有人为安全性比较敏感的锂电池发声,加上智能化也是未来发展方向,未来修订相关法规允许LED屏上车也并非不可能。

无论最终普及的是哪种技术路线,进阶的车外交互都将在众多场景下为我们带来高效、便利的沟通。车云菌在这抛砖引玉一下:

1、刚需场景:以前文提到的特斯拉乌龙事件为例,如果需要在特定情况下无人驾驶时,车能给路人更明确的提示信息,就不会有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尴尬景象了,执行效率也会有所提升。同理停车开门时,灯光或图形信息能告诉别人你要干啥,又能减少事故发生概率了。

2、情感化表达:这个在概念车上早已司空见惯,除了各种Say Hi之外,某些场景下也可以说个谢谢。3、传递增量信息:除了天气、剩余行驶里程等需要多一步掏手机、看手表才知道的信息外,自身出现软/硬件故障却没法立刻停车时,也可以显示特定信息表明情况。

当然,筛选必要信息、减少与现有灯光和图标信息的重复,也是发展车外交互前需要思考的事。下图就属于典型的多此一举。

虽然车外交互距长足进步和普及还有一步之遥,但面向智能化、自动化为主线的未来,更丰富的车外交互会提升效率,也可以消除误会、减少事故发生。必要性显而易见,剩下的就看技术发展、法规修订和车企创新了。在脑补新的车外交互能有哪些新体验之前,希望无论车企还是相关科技公司,把目光多放在解决可能造成乌龙的问题上,发表情包的事可以往后放放。

文/车云网 马一凡

编辑/温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