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技“造血” 中科院定点帮扶的4个贫困县都已脱贫摘帽
科技日报 2020-11-14 19:00

如何培育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在科技扶贫上,中科院的特点是什么?

中科院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哪些扶贫科技支持?

……

1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

猕猴桃新品种带动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以数说话,介绍了中科院在科技扶贫方面所做的工作。

白春礼介绍,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统一安排,中国科学院一共负责四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工作,其中包括广西环江县、内蒙古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目前,中科院负责的4个国家级贫困县都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一共派出科技副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扶贫干部300多名,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90多名干部坚守在各自的扶贫点。另外,我们全院有几百名科研人员也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各种方式来参与扶贫工作。

最近几年,中科院大约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作为科技扶贫专项经费,同时结合各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科学院的人才智力和优势,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增产增收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在贫困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中科院从2016年以来圆满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

在扶贫工作中,中科院注重科技“造血”,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升级。“一般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都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在这些比较差的地区要发展高端产业并不现实,只能走特色产业的路子。”白春礼指出。

我国西南、华中一些贫困地区山高沟深,土壤疏松,难以发展传统种植业。中科院扶贫人员针对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既不与粮争地,还能解决当地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的问题。

在贵州水城,中科院帮助当地形成了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猕猴桃标准化生产体系。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2019年的17.8万多亩,其中水城县占10多万亩。在全国范围内,中科院猕猴桃专利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0余万亩,技术辐射面积近200万亩,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猕猴桃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的金果果”。

保住生态才能守住“钱粮”

在扶贫中,中科院还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恢复与产业融合。“生态的环境退化和经济的贫困通常是互为因果,相伴相生,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白春礼说, 所以,要拔掉生态退化区的“穷根”,需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之路。

白春礼举例说道,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非常严重,世居于此的毛南族都是以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为生,传统的耕作模式导致更多岩石裸露在地表上,耕地越来越少。种的玉米一收,根儿就把土全都拿掉了,山坡地上水一冲,全部都冲掉了。所以,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也越来越少,老百姓也越来越穷。为了切断恶性循环的链条,从1996年开始,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环江县城北肯福屯,设立了“异地扶贫”的试验示范区。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余元,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

“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特别称赞,这也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树立了样板。”白春礼说。

再比如养殖业,面源污染有很多,养猪时猪圈里的肥可能带来很多水的污染,中科院根据长期工作积累,发展一种新的水草叫“狐尾草”,可以水草放在污染的水里,自己可以长,草在生长过程中会把水清洁了,而且草猪还能吃,经过几次狐尾草生长,即使狐尾草不长了,水也清净了。

“我拿空水瓶去装,前面很浑浊,臭味,狐尾草做生态清理以后水很清,就把面源污染、养殖业和技术的引种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独有的。”白春礼说。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1-26
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否意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
新华网 2020-11-25
中国剩余52个未摘帽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出列
新华社 2020-11-24
广西批准8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区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广西新闻网 2020-11-20
国铁定点扶贫4县区和51个省级铁路定点贫困村如期脱贫摘帽
央视新闻 2020-11-18
中科院负责的4个国家级贫困县都已实现脱贫摘帽
中国新闻网 2020-11-13
中科院:定点帮扶4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央视新闻 2020-11-13
中央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千亿元 成功帮扶22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0-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