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过节没出上海 一天跑4个地方100公里
新民晚报 2020-10-04 18:03

长假即将过半,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的行程依旧满满的。查房、开会、线上视频会议……今天,这位“铁人”又要赶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其他专家一起大查房。

长假首日,记者跟随张文宏医生查房

过去这8个多月,把张文宏称作国内“顶流”应该没有异议。这位因年初新冠疫情时喊出“党员先上”而红遍全国的医生,上月捧回了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最忙碌的日子已过,是否可以喘口气?黄金周上哪里玩?

“哪里有空玩!你来看看就知道了!”面对新民晚报记者的提问,张文宏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于是,长假首日,新民晚报记者跟随“老司机”张文宏飞驰了100公里,跑了四个地方……

你们最爱过节我最怕过节

上午8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的感染科病房走廊里,几个年轻医生的手机屏突然亮了,“主任来了!”往常,大家对主任的突袭是有些紧张的,但现在,更多的是激动。

华山医院有个传统,逢年过节第一天,科主任都会到各个院区转转,看看值班的医生,也看看病人。

张文宏也不例外,十一当天,他的安排就是查房,一口气排了4个院区。根据“经验”,从总院出发,按照西-北-东的路线,最后回到总院。这个线路最近,驱车约100公里,但即便一路畅通,在路上也要耗费近3小时。

10月1日上午8点的华山医院虹桥院区

陪他一起来的是科室副主任张继明教授,两人像配合默契的双打选手,又像是交往多年的老友。路上,张文宏调侃,“老张车开得没我熟练,所以我负责当专车司机。”张继明随口反驳,“你的车太破,漆都掉了。”

和其他科室不同,张文宏查房的行程只有小部分人知道,他不要求所有人“夹道欢迎”,也没有“仪式感”,洗手换上白大衣立即进病房,一分钟也不耽搁。

虹桥院区有40来个床位,病人多,不得已还问其他科室“借”床。一位患者家属,60来岁的老先生,一眼认出张文宏,追着他把老伴儿的病情讲了一遍,张文宏说,“我们一定会想办法的。”老先生失声痛哭,嘴唇颤抖,“张教授,您一定要救救她!”

张继明教授(左一)和张文宏教授一起查房

为什么要在国庆节查房?张文宏说,“年轻医生都在值班,主任怎么能休息?去看看他们,也是一种精神鼓励。”

至于第二个原因,他要了解重症病人的信息,指导治疗方案。感染科多疑难杂症,需要综合考虑,经常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病人病情变化极快,生命可能稍纵即逝。“你们最期待放假休息,我们最担心放假。怕病人突然出状况,怕抢救人手不足……”所以,放假第一天把所有病人“过”一遍,看看哪些重点对象需要关注,他才安心。

年轻医生别混日子

平时面向公众讲话,张文宏风趣幽默,深入浅出,但查房时听他讲话,身为外行完全听不懂。那些菌种、药物、各种英文交叠出现,仿佛暗号,让人一头雾水。而他很快就能从主管医生的汇报中抓到矛盾和重点,切中要害。“门脉高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溶贫究竟是药物引起的,还是自身免疫引起的?”

他的语速比电视上更快,年轻医生一定要对答如流,答不上来或者讲错,免不了要“挨骂”。“千万不要觉得诊断完了就行了,逻辑上一定要搞清楚。”

64岁的哈尔滨病人,在北京多家医院辗转治疗,依旧不见好,坐飞机来到上海华山医院,夫妻俩都希望,在这个国内感染科实力最强的科室,可以“一锤定音”,是死是活都别再折腾了。张文宏仔细询问后,关照医生一二三四,语重心长地说,“必须尽力,否则连华山感染都看不好,你让病人还要去哪里看?”

在华山医院北院,几个年轻医生也没少挨骂。“你的上级医生怎么说,你就怎么做,这样子的医生太好当了。”“病人的生命都在你手里,一定要非常努力才可以。”

他特别鼓励年轻医生要多思考,多质疑,可以顶撞上级医生,但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在感染科这样犹如“侦探破案”的科室,如果不动脑,业务水平一定提升不了。

张继明教授在一旁告诉记者,感染科的氛围轻松,但不代表对医生要求放松。年轻医生绝对不允许混日子。“他们都是科室的未来,现在不鞭策,以后科室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华山医院感染科连续九年在全国专科排行榜单中排名第一,这是压力,更是动力。

因担心病人和家属焦虑不安,张文宏不忘耐心解释,“放心,我们只是在进行学术讨论,目前治疗方案没有问题。”

查房时,有位阿姨使劲地敲卫生间的门,让刚刚进去的老伴儿赶紧出来躺回床上去, “快,张文宏教授来看你了,你怎么挑这种时候进去!”还有人悄悄拿出手机拍视频。

张文宏都看到了,不生气,也不改本色,“我们是在查房,不是拍电影,你们不要围观,也不要拍下来。”轻松化解尴尬,所有人大笑。也正是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随性的说话方式,让他成为老少通吃的“时代网红”。

姑娘别怕我们一起想办法

在浦东院区查完房,张文宏得以喘口气,坐下来吃饭。他说自己因为太忙,总是没时间吃午饭,因为有张继明教授陪着,一起“饿肚子”不太好,就让自己的学生、兼职助理艾静文医生帮忙叫了外卖。

他的确很忙,就在从北院赶往浦东的路上,还停下来参加了公卫中心的视频电话交班会议,听了几个专家讨论病例,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张文宏米饭吃得不多,他开玩笑说因为怕“有肚子”,要节制一下。聊着聊着,又提到了他最爱的“蛋白质”。张文宏曾不止在一个场合呼吁市民“吃优质蛋白”,在查房时,他也多次关照,要给病人“加强营养”。

在总院的病房里,25岁的山西姑娘发烧4个月了,此刻正疲软地躺着,“姑娘,你怎么那么瘦啊?”他叮嘱医生用药,强调了要给予营养支持。“有时候营养上去了,病就好了一半。”张文宏看了病人的所有检查报告,治疗方案比较明确,得知姑娘是当地的一名年轻护士,他立即弯腰鼓励,“别怕,我们一起想办法,让你尽快好起来,病人们也需要你。”

在张文宏的科室里,病人五湖四海,毛病五花八门。症状都不一样,黄疸就分好几种,即便症状相同,感染原因也不同。“感染科就是这样,送到我们这里的往往山穷水尽了。”张文宏说,有在外院看过七八个科室,治疗了半年;有在外院做极小的手术却引发感染的;有好几个月发烧不退还查不出原因的;还有病程迁延十多年的……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路易·马斯德说,“最终的决定权,将在微生物手中。”在张文宏看来,微生物的确让人头疼。“自然界有很多微生物,它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历史比人类长很多。各种微生物在我们的环境当中到处都是,你随便就会发现很多微生物的跨物种转播……”

感染科做的事情,就是找到病人感染的“元凶”,并且对症治疗。否则,用药几个月,也可能毫无改善,甚至加重病情。

查房尾声,他和张继明一起去看了两个重病人。一个是单人间里的30多岁小伙子,大腿溃烂,生不如死。小伙子没钱,科室在关键时刻接济了他。迷迷糊糊中,不知谁喊了一声,“快醒醒,张文宏教授来看你了!”小伙子惊醒,尽管无法说话,眼泪却止不住。

还有一位20多岁的女病人,让张文宏非常担心。“她全身无力,出虚汗,心率快,非常危险。”张文宏要求,血浆赶快申请,安素今天就上,维C也要加,否则她随时有可能踏入鬼门关。很少开口说话的张继明也按捺不住了,“她还那么年轻,我们着急啊!”

做纯粹的医生就是最享受的状态

查房结束,已是下午3时,张文宏打开手机,回复错过的微信消息。眼前的他,头发乌黑浓密,刘海整齐,白头发非常少。很难想象这个累了大半年却不怎么睡觉的男人,竟不用忍受中年人脱发的苦恼。

他穿着免烫的蓝色细格子衬衣,卡其色的裤子,和过去几个月来现身公开场合的装扮完全一样。他说自己没时间购物,买的衣服裤子全是同款,不用费精力搭配。

查房的时候,经常有病人或家属主动跟他打招呼,护士们排队要求合影,有的拿着他主编的书要他签名。只要有时间,他通常不拒绝,微笑的时候抿嘴,眼睛眯成一条线。写的字都能看懂,不是传说中医生的“天书”。此时,张继明就退后一步,默默看着他笑。

科室里的年轻医生说,两个主任都姓张,一个叫“张爸”,另一个就叫“张妈”。在张文宏院外任务繁重的时候,援鄂归来的张继明主动挑起科里的重担。“就好像大家庭里的两个家长,分工明确,从不争吵,我们就像孩子,很幸福。”

了解张文宏的人说,张文宏平时客客气气,虽然开口就是段子,却没有什么攻击性。“现在确实也讲不出什么爆款来了,做人还是低调点。不然随口说一句,又被你们带到沟里,翻船了。”他开玩笑地对记者说。面对网络上分裂的评价,他选择不看。“我要操心的事情已经够多了,哪里还有精力?”

“你喜欢站在病房里,还是镜头前?”临走时,记者问张文宏。他从车里拿出一本为青少年编写的科普作品《病菌简史》,签名送给记者后说,“做科普也是临床医生的责任,大众有需求,我们就多说两句;疫情过了,没需求了,我们自然就少说话了。”他不担心自己“过气”,“我想,能做一个纯粹的医生,就是最享受的状态。”

说完,张文宏转身走进了红墙的感染科大楼。这位人气爆棚却没有保镖的“明星”,在华山医院就是一位普通的科主任。

编辑/熊颖琪

相关阅读
张文宏投诉自己“被AI带货”何以收效甚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6
换脸张文宏直播带货,AI监管何时到位
北京晚报 2024-12-15
张文宏:“刀片株”“干饭株”仍属于轻症,黄金72小时守护脆弱人群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2-31
上海疫情拐点何时到来?张文宏称病例指数级上升趋势已被打断
​第一财经 2022-03-25
新版诊疗方案为何未提及无症状者?上海疫情怎么防?张文宏回应
​第一财经 2022-03-17
张文宏被居家隔离?本人回应:谣言
红星新闻 2022-01-12
张文宏:全国和全世界都接种疫苗后,还是应该戴好口罩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0-30
上海科技大学大道书院迎新会上,张文宏寄语新生
上观新闻 2021-09-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