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跟我说,我妈妈活下来是一个奇迹。现在想起本就瘦弱的母亲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的样子,我还是觉得一切都不可思议。”17日,武汉新冠肺炎康复者郭先生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同为新冠肺炎患者的母亲核酸检测已经转阴,预计近期将会出院。负责救治郭先生母子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郭先生入院后很快就痊愈了,其母亲一度病情危重,为此,郭先生向医院申请留在病房,为母亲当起了“特殊护士”。郭先生回忆说,在母亲处于昏迷状态时,但他对母亲说话,鼓励她活下去,他看到母亲的眼角流泪了。“如今奇迹真的发生了,我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
母子同期感染新冠肺炎住院 痊愈儿子申请留院为母亲做“特殊护士”
“郭先生的孝心打动了我们所有医护人员,如今他妈妈就要出院了,让我们感觉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工作人员16日向北青报记者讲述,2月5日,68岁的郭母确诊新冠肺炎被送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4病区救治。
就在郭母入院的第二天,她的儿子郭先生也因感染新冠肺炎入院治疗。当时郭先生强烈要求跟母亲住同一病区。经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妇科副主任黄志欣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白浪等人带领的医护团队的治疗,郭先生逐步康复,但郭母的情况却不令人乐观。
从2月14日到2月16日,郭母的呼吸情况不断恶化,从高流量吸氧,到无创呼吸机。最后到2月16日,郭母出现神志模糊的现象,治疗团队不得不为郭母连接有创呼吸机才暂时稳定下来。
2月26日,郭先生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达到了出院标准。但他向医生提出,希望留在病房,照顾重症病房里仍失去意识的母亲,为母亲做病房里的“特殊护士”。“他当时反复恳求医生让他多住几天。他说,想在床边多陪陪妈妈,亲眼看到老人拔管脱离生命危险,不然自己出院后也不安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回忆说。
穿戴上防护设备更体会医护不易 有儿子陪伴有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
郭先生对母亲的感情让病区医护人员为之动容,答应了他的请求。郭先生介绍,医护人员给他详细讲解了进入重症病房的注意事项,并为他做好了相应的防护措施。郭先生坦言,穿戴上闷热的防护设备后,他更能体会到医护人员的不易。进入病房的郭先生看到昏迷中母亲消瘦的样子非常难过。为母亲活动身体的同时,他不断和母亲说话,鼓励她好好活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郭母逐步恢复了意识。黄志欣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表示,病重的郭母看到已治愈的儿子在床边陪伴,恐惧心理消除了很多,求生欲望变得非常强烈。尽管不能说话,但她积极配合医护团队的各种治疗。
随着郭母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到了3月2日,治疗团队为郭母拔除插管,继续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次日更换为高流量吸氧,并逐渐由高流量吸氧过渡为鼻导管吸氧。母亲拔管后,郭先生在床边喂饭喂水,经常跟家里人视频增强母亲的治疗信心。
最终,在为母亲做了10多天的“特殊护士”后,郭先生出院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尽管此后郭母因病区合并辗转多处。但每次转交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医护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将最新情况告知郭先生,让他能继续通过视频与母亲联系,增强抗击疾病的信心。
老人核酸检查已转阴即将出院 儿子称感谢医护人员治病更医心
北青报记者从黄志欣处了解到,郭母已在3月底核酸检查转阴,4月6日复查胸部CT显示双肺感染较为好转。但由于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目前仍在东院区恢复病房内继续进一步治疗,不日即可出院与家人团聚。
得知母亲即将出院的消息,目前已解除隔离、恢复正常生活的郭先生非常感动:“非常感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仅治病,更医心,挽救了我整个家庭。”
郭母的第二次流泪是在华西医院的医护人员离开武汉那天,“我在电话里跟母亲说,华西医院的医生、护士已经上飞机了,我妈妈当时就哭了。但她是偷偷哭的,说怕身边的医生、护士看到后,跟她一起哭出来。”
“医生曾经跟我说,我妈妈活下来是一个奇迹。如今我妈妈活下来了,奇迹真的发生了。我感谢每一位救治过我妈妈的医护人员,这种感激之情是没办法用言语来形容的。”郭先生表示,等母亲回家,他要做一锅排骨莲藕汤,为她补身子。经历过这次生死考验,他会更珍视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对话
留院为母亲当“特殊护士”的儿子:亲自戴上头套更明白医护人员的艰辛
16日下午,已经解除隔离观察的郭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当时觉得无法在母亲昏迷、插管的状态下离开医院,希望留下来照顾母亲,并在获得医生许可、进行了专业的防护后留在医院陪伴母亲。他回忆说,亲自穿上隔离衣等防护设备之后,更能体会医护人员的不易。
北青报:你当时为何决定留在医院照顾母亲?
郭先生:我当时核酸检测已经转阴了,但是我母亲的状态非常不好,她当时已处于昏迷状态,接上了呼吸机,每天的消息都让我很揪心。我就跟医生说,在这个状态下,我觉得自己没办法离开医院。我希望能够陪在母亲身边,至少等到她拔管。在这期间,我能够陪在妈妈身边,照顾她。
当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华西医院的医生也都对情况做了评估,最后同意我留在医院,照顾妈妈。
早在妈妈上呼吸机的时候,我就对抢救妈妈的医护人员充满感激之情。当时医生找到我,告诉我妈妈的身体状况,那种焦急的样子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就好像他在救治自己母亲一样。后来医生们同意我留在医院陪伴母亲,我妈妈的身体也逐渐好转,过段时间应该就能出院了,我的谢意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北青报:为了照顾母亲,你都做了哪些防护措施?
郭先生:当时我穿戴了口罩、隔离衣、头套和手套,虽然防护等级不如医生、护士那么高,但是也很齐全。
我每次进到母亲所在病房的时间比医护人员短得多。第一次我走出病房,摘下头套的帽子,我发现帽子里都是水,那时候我还以为是帽子漏水了。第二次进病房之前,我仔细检查了帽子,确认是干的。没想到出来之后,发现里面又都是水,我这才知道这些水都是因为不排气,都留在帽子里面的。
不只是头套,后来我发现,我每次进病房,要戴上一层手套,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手套里也都是水,手都是湿的。而医护人员比我要多戴一层手套。我在病房的时间比医护人员短多了,他们穿得比我更严实,那一刻我知道了医护人员得有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
北青报:陪伴母亲的过程中,你都做了些什么?
郭先生:医生给我讲了一些照顾母亲的注意事项,尤其如何给妈妈做一些活动的技巧,避免老人因为卧床太久有压疮等。
我第一次进到病房里,看到母亲的样子,心里非常难受。母亲平时就很瘦,长期生病下来,她变得更瘦了。她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平时有些感冒自己就扛过去了,看到母亲当时的样子,我觉得简直惨不忍睹。
虽然母亲当时是昏迷的状态,我时不时跟她说说话,鼓励她一定要活下去。我跟母亲说,她的孙子孙女还在家里等她回家,她一定要好好活着。
有一次,我跟她说话的时候,我看到她手动了一下,还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的陪伴刺激了她的求生欲望,感谢医生给了我陪伴母亲的机会。
北青报:如今母亲身体逐步康复,你有跟她说起过当时陪伴她的事情吗?
郭先生:我们家算是典型的武汉家庭吧,我们之间没有特别说过这些事情。她刚开始苏醒的时候,意识还不那么清楚,我当时戴着面罩,她没能认出我。她看见我,却用武汉话问我:“你是哪个?”我就用武汉话回答她:“我来了。”她就“哦”了一下。
后来她身体逐步恢复了,跟我说,她昏迷的时候好像有一次感觉到我进到病房了,但其他的情况她都没有印象了。那时候已经是我出院前一两天的事情了,看到她身体恢复,又看到医护人员尽全力照顾我母亲,我当时也很放心了。
北青报:你陪伴母亲期间,医护人员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深刻的记忆?
郭先生:有一次,妈妈要去做CT,一位叫唐荔的护士长说她来帮忙护送她。我看着唐荔护士长自己带着一个自制的小挎包,里面准备了各种药物和医疗器械,那都是她救人的“宝贝”。在运送前,她在病房演练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准备。
当时我看着唐荔护士长做完这些演练后,明显更加胸有成竹了。而我作为家属,看到护士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我也更放心了。
北青报:如今你妈妈身体已经明显好转,在和你妈妈沟通中,又有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郭先生:这段时间母亲身体越来越好了,但还需要护士帮忙照顾,比如护士王维经常帮助我母亲擦身体,护士张佩帮我母亲洗脚换袜子。这些我都记在心里,非常感谢她们。有一次,张佩帮我母亲洗脚时,母亲边给我打电话边哭说:“怎么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人?这多大的恩啊,她们太好了。”
我妈身上的睡衣、袜子也都是护士送给她的,这一切都让我没齿难忘。
前几天,四川援鄂的医护人员坐飞机回家了,当时我给母亲打电话说,救治她的四川医护人员上飞机了。她又一次哭了出来。她说,怕自己哭把身边的医护人员也弄哭了,她是偷偷哭出来的。
北青报:如今母亲即将出院了,你都有哪些计划?
郭先生:之前有医生跟我说,我母亲活下来是一个奇迹,感谢所有的医护人员,这个奇迹发生了。
我想在母亲出院后,做一锅排骨莲藕汤,为她补补身体。我很感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各位医护人员。我和熟悉的医护人员都说了,以后我要请他们喝酒,四川的医护人员来武汉,我要带他们在武汉旅游。我也想什么时候再去一次成都,亲自向来武汉救了我母亲的医护人员当面致谢。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通讯员 龚雨西 杜巍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董伟
校对/李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