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万怡挺:用科技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北京头条app 2019-11-27 11:12

11月25日,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好未来教育集团执行总裁万怡挺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侯宝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红涛以及昭觉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尔古打石共聚一堂,围绕“科技助力教育均衡发展”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好未来教育集团执行总裁万怡挺主持“科技助力教育均衡发展”主题论坛

核心观点:

教育为公,反过来说也成立,就是人人都为教育,或者说人民的教育人民办。

公益如果用心,可以做到精准公益,针对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用科技助推教育扶贫。

科技可以让教育公益做到三个大规模,大规模的高质量、大规模的有乐趣、大规模的个性化。科技不仅能提升教育公益的效率,还可以提升教育的温度。

万怡挺在论坛中发表精彩观点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万怡挺:

今天大会的主题是教育为公,这个分论坛可能是最契合这个主题的,因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科技推动教育普惠。

教育为公,反过来说也成立,就是人人都为教育,或者说人民的教育人民办。我们看到,参加本场分论坛的嘉宾有来自大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也有受益方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还有专家及公益机构的负责人。

科技正在推动教育均衡,我经常看到一些大城市在谈优质均衡,更多欠发达地区则在谈普惠公平,所以我就想这到底是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策略,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个话题想请教一下汤老师。

汤敏:

我最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新的科技能让教育更公平吗?

我们是专门负责做农村教育的。城市的学校、孩子都应用互联网,在新科技上快速奔跑,但是农村学校相对差一些。刚才我们看的快手,现在基本也在城市学校,农村学校连终端(、手机、平板电脑)都没有,他们很难接触到。

大家都看过赫拉利写的《未来简史》《人类简史》,未来的社会和科技怎么发展,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的话,有可能会使这个问题更严重。

现在从国家来说,各级政府,包括很多的公益机构,现在都在致力于这些工作,把优质的互联网教育资源,首先要在农村地区,在贫困地区应用。特别是刚才说的小规模学校的地区,要赶紧推动。

万怡挺:

汤敏老师更侧重更关注于贫困地区的教育,也就是更关注普惠公平这一方向。

我们今天请到了李奕主任。大城市中间也有很多教育不均衡的状况,北京在解决大城市教育均衡问题中有很多好的探索,我想听听李奕主任对普惠公平和优质均衡这两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李奕:

一直非常关注科技怎么推动教育的发展,在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要不断地提高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获得。另外一方面就是怎么能够做到更加公平和均衡。

其实在这么多年的探索当中,我们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科技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并不在于科技本身,是它越来越快了,还是越来越方便了,还是越来越人性化了?其实根本的变化和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教育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聚焦在两个关键词上:

关键词一:育人方式。

关键词二:教育的治理。

我们作为教育的供给者,像刚才谈到的快手就是一种新型的工具,在这样一种一种育人方式的变化下,科技能做什么。如果育人方式和供给方式没有做调整,知识单纯科技进入的话,不仅不一定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也许还会拉大差距。像刚才汤老师提到的,传统的方式促进一个地区的发展,可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包括互联网水平,甚至终端水平,会加大两地的这种差距。根本上是要改变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转变在于我们需要深入去研究造成一个地区不均衡、不公平或者薄弱的因子是什么,导致它出现问题的因素非常多,但是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可调整的,针对这些因子,我们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去弥补它。我们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

比如说贫困地区、相对薄弱地区信息比较闭塞,他的伙伴、老师不像在优质均衡地区的那样视野广阔,科技能否在改变资源,同时改变环境、改变同伴方面做一些工作?就像我们在座的各位,现在您手里的手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了,它改变了您的交友圈、改变了您的视野,改变了您原来的读报的习惯,您已经变成一个社会人、世界人了,甚至如果您本领足够高强的话,您也可以成为自媒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在这样的推进过程当中,借助这样的生活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开始从一个农村的孩子,一个薄弱学校的孩子,真的变成这个地区的孩子,甚至变成联系更广泛的孩子,所以资源观和环境观的变化,是我们对当前科技、技术推进的一个重要的期待。所以我们高度关注4G到5G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当我们的固定终端变成移动端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现在在薄弱的地区、在贫困的地区,人手一个手机,老师、家长还是可以做到的,当这些东西发展起来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变化,当然在大城市我们也不会倡导每个孩子每天上学都在使用手机,但是它的背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影响,这是我想谈的这样一个变化。

待会儿我们还有一个小的案例。

万怡挺:

一方面李主任谈到在教育扶贫的供给侧层面有很大的可以用科技提升的空间,我们在用科技推动教育均衡的同时,也要注意别让科技造成新的不公平和新的数字鸿沟。实际上,李主任刚才提到了要精准施策的概念。其实公益如果用心的话,也可以做到真正精准的公益,针对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提供精准的教育扶贫方案,用科技助推教育扶贫的方案。

提到个性化地用科技助推教育扶贫这项工作,我想各位嘉宾肯定都有一些记忆非常深刻的,能打动你的案例,今天请每位嘉宾给我们大家分享一个最能打动你的,用科技推动教育均衡的案例。

侯宝森:

应当说这次大会的主题是着眼未来的。我想我们光华科技基金会作为科技基金会,能投身到科技促进教育均衡这样的事业上,有很大空间。

我想给各位分享的一个小案例,目前我们在开展一个服务留守儿童的项目(童心港湾),这个项目的主要特点就是依托村委会建设一个场所,在村里招募一位同伴妈妈,通过她来服务留守儿童的最后一公里。当然我们还会通过县的团组织来促进这个同伴妈妈的工作。这个服务主要是以亲情的陪伴、情感的关怀和自护教育为主。

在这里我们也引进了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了这样一个童心港湾的信息管理系统,首批12个省、100多个童心港湾的状况、服务效果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掌握。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同伴妈妈的服务给予支持,可以请我们放一个小的短片。

李奕:

我也准备了一个小短片,这个短片是北京在对口援助新疆和田地区中启动的一个小项目,虽然是一个对口援助的项目,但是实际上在大城市内,在校际之间、区际之间、城乡之间,道理也是成立的。在这样一个小项目当中,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新的成长环境,这种成长环境能让远在异地的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就像在同一个办公室一样。同时我们要重点训练的一些项目和能力,能够在每天、每时突破空间和时间的边界限制,借助技术去实现它。

这个小项目运行了两个月,先帮助和田地区的维族老师学习普通话。

再多解释一句,这些老师之间互相没有见面,他们就通过手机端每天练习普通话,每天进行固定的训练,完成这种交流。我们想要未来共同实现中国梦,共同发展进步,这在后精准扶贫阶段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万怡挺:

北京市将推动城乡教育均衡积累下来的经验,复制到了对口援助新疆地区的教育扶贫上面,特别好。

汤敏:在我印象里面,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的场景,在广西梧州一个山区学校里面,大概只有5到6个学生(都特别小),一个老师60岁了,他非常纠结,他说我到底应该不应该退休。他已经到退休年龄了,但是他不敢退休,因为他一旦退休以后,这些学生就会辍学了,因为他们离中心学校很远,他已经在乡村里面坚持教学几十年了,现在非常纠结,年纪也大了,而且这5、6个学生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都有。

正好,我们的项目下去,在那个图片上就是拿一个小小的手机,这些学生就围着这一个手机在看我们用互联网给他送来的课。这些学生都非常认真地看,这个老师有了这些课以后,跟我们说:“我放心了,我现在可以不退休,因为我实在要一、二、三年级所有课都讲的话我讲不过来,现在有了互联网以后,我可以像一个助教一样帮助他们成长。”像这样的学校后来我们捐了一个电视(更大一点的屏幕),就不用在手机上看我们的课了。像这样的小规模学校全国还有将近10万个(村小教学点),他们都急需用这种先进的科技,把好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输送给他们。我们希望与各类机构,包括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商业机构一起合作,把你们最优质的资源,用互联网的方式送到这些最需要帮助的学校去。

万怡挺:

我们经常在想,做教育扶贫或者教育均衡,难道是要把淘汰的技术或者说我们不用的资源给欠发达地区吗?我们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把最好的技术、最优质的资源送往这些地区使用呢?应用在基层村小呢?汤敏老师讲得特别好。

陈红涛:

我给大家分享的案例是跟阅读相关的,三年前我带我儿子去了贵州,在我儿子的小房间里面可能有几百本课外阅读图书,他看到一个贵州小朋友他们家兄弟俩只有一本课外读物《格林童话》,让他很震惊。现在有很多的公益项目在捐图书馆或者是图书包,我们之前有这样的项目。但是在前年我们和亚马逊推出来电子图书馆项目,大家也可以通过短片了解一下这个项目。

我们给每个学校配备50个(电子阅读器),首批预存500本图书,内容都是我们和出版社还有专家共同挑选的。我们和亚马逊共同打造一个后台,根据后台能够统计到哪些图书是受这些小朋友们欢迎的,然后会根据数据调整新的书目到库里面去。

万怡挺:

刚才陈红涛分享的是用技术把更好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内容推动到欠发达地区,我们可以拿技术去做教师培训、学生培训,也可以用技术把更好的资源、更好的教学内容送到孩子们身边。

尔古打石:

我是来自四川省昭觉县的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

昭觉地处四川省的西南部,崇山峻岭中除了山就是山。昭觉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全国彝族人口大县。全县有33.4万人,其中98.4%都是彝族。彝族同胞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字,在生活当中交流的都是用民族语言,普通话在当地使用率低,普通话说得不好(有些说不来、有些不敢说),可以说严重地阻碍了当地人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同样,我们那里的小孩儿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语言基础不好,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严重影响了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导致有些同学因为成绩跟不上而辍学。

昭觉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当地老师待遇比较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都很艰苦,留不住老师的问题也是学习普通话的障碍之一。虽然我们很多老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地工作,但是很多的人也像我一样,普通话说得不好。虽然他们很想教书但不会用普通话教,就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学们也无法得到标准的普通话学习的机会。

到2018年初的时候,好未来集团就对我们昭觉的教育伸出了援助之手,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好的教育设施设备免费送到我们昭觉,和我们当地的教育部门一起编写了适合我们民族地区、适合当地少年儿童的教材。把一些教材编成视频,这样的话小孩子们非常乐意学习。

现在昭觉全县的2万多学前儿童都在享受好未来和我们一起编制的视频教材,小孩们学普通话也非常清楚,老师教起来也很轻松。特别是我们小手牵大手,在幼教、在小学通过视频的教育,普通话教育很好,他们回去就教家里的大人说,还要教弟弟妹妹学。

现在我们彝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这项工作在好未来的大力支持下,有了很好的发展。

我相信通过好未来的帮助,我们那里的小孩子“学前学会普通话”,长大走遍全中国已经不再是梦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当地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孩童的辍学也会得到控制。

万怡挺:

这几个短片反映了一个共识,技术真的可以让教育公益做到三个大规模:大规模的高质量、大规模的有乐趣、大规模的个性化。而且我们还发现,科技不仅能够提升教育公益的效率,还可以提升教育的温度,大家可以看到电子图书馆里、课堂上,还有老师们开心的笑容,就可以知道科技也能够帮助提升教育的温度。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我想探讨一下,在教育公益的过程中,在科技推动教育均衡的过程当中,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在专家看来,它会有哪些结合点,会有哪些结合的可能性?宝森秘书长是公益基金会的领导人,对这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体会,这个问题我们问一下宝森秘书长。

侯宝森:

这个问题很专业,我们确实跟好未来有一个非常好的合作,这个月我们在成都简阳(成都马上要建设东部新城,把原来属于资阳市的简阳,整体划转给成都),它的教育状况跟成都其他的远郊城区相比差距非常大。我到简阳小学参加了我们今天的童心港湾学而思学习卡的捐赠。他那个校长特别的期待,作为基金会把更多的教育资源带给贫困地区。

应该说我们跟好未来有一年多的合作,总的感觉好未来集团确实有很多创新点,特别是我去参观看到可以通过远程来了解孩子的学习关注度这套系统。我感觉好未来对于教育质量提高意义确实很大。

我的主要认识是,民办教育肯定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但是民办教育在我们传统的理解中,可能是更贵但是质量更好的。但我觉得要再加一个,就是更有社会责任。这样的话,就实现了它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现在讲的“不忘初心”,能够实现最终的均衡,既实现民办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们受益。

通过跟好未来的接触、项目的合作,我认为民办教育在科技促进教育均衡方面,会有很大的作为和空间。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普通大众的梦想,但是确实这个梦想跟现实恐怕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有一段距离。我们作为基金会跟这样的教育机构合作,就是为缓解或者是拉近这样的距离。谢谢!

万怡挺:

感谢宝森老师,其实不仅是好未来,像我们和新东方有情系远山基金会,十多家的教育企业都加入了情系远山,一起在做公益。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科技企业在跟我们一起做公益。

我下一个问题想听一听各位嘉宾,对各种的利益攸关方,像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基金会、公益机构,之间怎么样去互动,怎样更好地去形成合力,用科技去助推教育的均衡?李主任从您开始。

李奕:

这个话题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实际上我们在今天看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用这样一句话来去形容,就是:科技在助力教育供给侧结构的调整,而在教育的供给侧结构当中,其实公办和民办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只不过在自己运行的过程中,在提供教育服务和教育供给的过程中,它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势和特色。

所以我们很难说一定是公办的提供高品质,民办的提供就一定是低质的。因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每个孩子的成长包括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对未来一代的需求,也是要发展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去年的教育大会给我们提出很重要的目标,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应该是携手发展。在最近我们关注到两方在各自不同领域有优势的地方,通过科技、大数据可以进行打通和加工。比如说公办教育更多的是每天正常的在校教育,它对学生的数据积累应该是日常的更加全面的。但是我们也关注到一些民办教育和培训机构,它的数据来源是面向全国的,它在对一个学生的问题诊断,特别是学科问题的分析上,有更大的数据支撑,比我们单个地区的发展或者一个学校的地区积累可能有更多的优势,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打通。因为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不论公办也好民办也好,都是服务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面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合格和可靠的一代。如果我们坚守住这个目标的话,各自的优势和成长空间就能够找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技术给我们提供很多可能。突破原有的时间、空间、人员的边界和障碍,形成一种新的虚拟空间当中的合作。所谓的大数据也好,所谓的云计算也好,所谓的区块链思想,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这种贯彻和推进也好,其实都有很多的发展空间。谢谢!

万怡挺:

教育不分体制内外,校内校外合作育人,汤敏老师您怎么看?

汤敏:

我觉得教育分三个部分,第一主力是政府,不管是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幼教教育。第二个是企业,很多教育企业,第三个是有一批公益机构也在做教育。政府这个主力军我们不用谈都很清楚,从企业到公益机构,往往我们做两个事情,一种是锦上添花的部分,一种是雪中送炭的部分。

总体上来说我们的企业做教育主要还是在做锦上添花。公益的机构因为公益本身,他们主要应该做雪中送炭。但是这也不排除我们企业也在做雪中送炭。刚才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好未来也到农村去帮助。那么大家想一想,把企业和公益加起来跟政府比起来,它是一个很小的量,政府的投入有多大,从人员、资金,从长期的参与,从政策的掌握,从行政的推动。所以从我们的企业来说,从我们的公益来说很小的一个量。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我们很多的企业,我们很多的公益机构还是在单打独斗,我们也各自在做一些事情,所以我觉得未来如果我们的企业,如果我们的公益机构,想在雪中送炭上做得更好,我们就要配合政府把事情做得更好,真正解决我们贫困地区问题,那么我觉得我们一个方向就得联合起来。

农村学校,不仅需要图书,我们是在做教师培训的,也不仅是教师培训,也需要普通话。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如果我们都单打,就都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想联合起来,整体把它打成一个包,一起送下去,配合政府,我们在前面做一些实验,把这些包送进去,在最贫困地区看行不行,行的话大规模推广由政府来推广,我觉得这样是做好一个分工、一个合作,最终我们还得依靠政府,把这个大规模推广。因为对贫困地区来说,任何一个公益机构,任何一个企业,哪怕我们都捆在一起也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谢谢!

万怡挺:

谈的非常好,人人都为教育公平贡献一份力量。

红涛是属于咱们的教育公益机构的国家队,所以我觉得红涛你可能对这个问题有很多思考,能够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红涛:

我非常认同李主任和汤老师的观点,所以我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尝试感受这个问题。优质教育包括科技助推优质教育的提升,在城市是有人买单的。在民办教育这一块,是城里的家庭在为这块的投入买单,到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这样的科技教育、扶贫教育谁来买单,其实主体买单还是要靠政府,但是对于贫困地区来在财力方面,解决基础服务的话由政府承担。但是更高的前沿工作的话,谁来买单,我想应该是一个共同的买单机制,政府还是要大的投入,和大的机制的保障,基础设施包括通网通电的投入。还有就是我们这些科技企业、教育企业、民营企业,大家有责任有担当,你在农村这部分的投入,就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了,大家是以做公益的这种社会责任担当来分担投入和成本。这个可能是有一定难度。还有不足的是靠谁?公益机构可以发挥一部分的作用,我们通过公益机构动员捐赠力量,弥补贫困地区家庭不能承担的费用由我们来进行社会的动员,进行一定的补充,这样的话大家共同为贫困地区科技助力教育的共同买单机制。

万怡挺:

教育公益也要讲效率,科技能够去提升教育公益的效率。我们尽量用更少的成本去做更多的教育公益。

最后我想就是说,因为我们是未来教育大会,最后一个环节,请各位老师对未来如何用科技推动教育均衡去做一些畅想?

尔古打石:

我希望好未来AI智慧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期待着各位教育家、各位企业家、爱心人士、慈善机构,给我们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对我们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多多支持,期待着我们大凉山的小孩在你们的支持下,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谢谢!

陈红涛:

希望科技助力教育,能够在未来促进教育均衡的过程当中发挥主力军和杠杆作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谢谢!

汤敏:

用传统的办法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是无解的,因为能真正提供好的教育就得靠老师,好的老师总是少数的。

所以我觉得教育公平,未来希望就在科技上,因为科技是有可能把优质的教育资源一直插到最底层的,我们做的实验“双师教学”,把北京人大附中的课直接开到乡村学校去,这些学校做了3年的实验,它确实极大提高了当地的教学质量。

李奕:

我一直也在想这个问题,最近大家可能看到报道了,我们北京的一些学校把5G网都铺到学校了, IPad、电视,什么技术、互联网已经到这样的程度下,如果就北京地区来讲,就我们一部分学校来讲,再去憧憬科技对教育的影响,北京还在缺什么?我们对教育的资源,教育的环境,以及未来的教育发展,还希望科技助力什么?我觉得他们缺同伴。北京的孩子虽然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但是他们没有河北的小伴,没有可能经常跟大凉山的同学交流,北京的老师更多的看到的是北京自己的同事。有没有跟上海、黑龙江、广州的老师进行交流?未来世界的发展,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更广阔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所以我也在想,我们对教育的期待,希望给孩子扩展更丰富的视野,更丰富的资源。

可能大凉山的小朋友小伙伴就是我们重要的携手的这种学习资源,我们对未来中国和中华民族未来一代的培养,我们期待这些孩子身上除了简单的学科技能、知识方法之外,他还要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有了解有责任感有担当,所以我在想未来的技术,未来的电子邮件也好,未来的5G也好,能不能让这些小伙伴之间有更多的关联。

比如我们学习“一带一路”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跟宁夏、乌鲁木齐这些沿线地区的孩子们有更多的交流,甚至不排除有全球的朋友。我想国家的发展可能对未来人才会提出这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担当,以及国家情感和民族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凝聚一句话,叫做“科技促进育人方式的变化”。刚才大凉山的这些孩子再戴着耳机对着终端看的时候,不再是简单学习资源和软件,能不能跟北京的一个学校和孩子留下电子邮件,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交换一篇作文、一张图片,让他们之间相互增加了解,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有走出大凉山,但是他们的视野和感觉是不一样的,谢谢!

侯宝森:

我想科技在未来给我们很多的期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当时《第三次浪潮》提了一个很大的命题,高科技带来人类情感的枯竭。如果只有高科技,人的社会组织形态会受到巨大冲击,我们看当时的科幻电影,这个人发明了一堆机器人,最后控制了国家,当然他最后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是人还是机器。

科技发展确实需要公益组织从人的情感入手,让孩子得到帮助还要激发内在的对科技科学的热情,对国家的爱,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所以,站在今天看未来,一方面我们要期待科技给我们人类带来更大帮助,同时人类确实需要掌控这样的技术,能够在高技术发展中实现高情感融合。

谢谢!

万怡挺:

各位嘉宾都分享了他们对未来用科技助力教育均衡的一些畅想。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手段,在座的各位都重任在肩,今天我们都看到了科技助推教育均衡的这种可能性,无论在提升教育公益效率、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温度方面,都存在比以前更好的解决方案。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个话题,我们也希望教育企业、教育公益机构,包括政府及专家学者,能携起手来,为科技助力教育均衡持续的付出爱心,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第十六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探讨家庭教育未来发展与挑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4
京津冀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14
中国平安“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公益项目实施五周年总结会在京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2
助力优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汇成百年专项基金成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2
家门口有了更多好学校(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人民日报 2023-09-27
“冀语未来”走进孟家堡村 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8
天丝集团“育见未来”教育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捐款200万助力乡村振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6
亚马逊云科技开启“AI在未来”公益计划 将为4000名学生提供免费人工智能教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