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与知名戏剧导演孟京辉现身杭州阅见西湖,以“经典文学作品的舞台化改编”为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谈。作为2025杭州当代戏剧季的重磅活动,这场对话不仅是文学创作者与戏剧导演的跨界碰撞,更成为一场关于语言转化、身体表达与叙事边界的深度探讨。
此次对谈的契机,源于两位艺术家在文学改编舞台实践中的“隔空共振”:孟京辉导演将余华先锋文学代表作《古典爱情》搬上舞台,作为本届戏剧季开幕大戏;而麦家的经典谍战小说《风声》则以音乐剧形式,在上海火爆首演后回归故事原发地杭州,是戏剧季的闭幕之作。两位嘉宾围绕“语言如何转化为舞台身体语言”“文学故事如何抵达剧场叙事”等议题,共同拆解文学改编的深层逻辑与艺术创新空间。
创作坚守在天赋与突破之间
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创作数十年”时,麦家坦言创作是“命运的馈赠”。在他看来,除了写作之外别无他途,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不仅是天赋的证明,更是对这份天赋的持续回应。阅读与写作早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支撑他内心秩序的重要基石。孟京辉则从创作状态出发,提出“过程即是目的”的理念。他强调自己始终在不同身份间探索,渴望尝试更多元的表达方式。他将戏剧创作视为一种“拔着头发把自己从地球上薅起来”的癫狂状态,并指出这种状态虽具个人性,却必须通过感染力与观众建立公共的连接。
理解与创新:改编的辩证之道
在探讨如何平衡原著理解与改编创新时,孟京辉指出“理解是交流的前提”,唯有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在艺术探索中走得更远。与此同时,他亦强调自己始终期待“冒犯观众”,并奉行“三分钟理论”,即在打破观众固有认知之后,呈现独特的艺术问题与思考。这一辩证性的创作观得到麦家的高度认同。麦家从读者与创作者双重视角补充道,理解作品是读者的天然权利。他希望读者能透过作品的“海面”,看到水下隐藏的“冰川”——那才是作品真正的精神内核。
文化出海与青年共鸣:在多元中寻找连接
在谈及文学“出海”经验时,麦家以《解密》的海外传播为例,指出国家强大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而民间交流的核心在于“他们感兴趣,我们才有机会走进去”。孟京辉则从作品跨文化接受的差异切入,提出作品评价既有相对性,也有绝对性。他以自己在德国排演的《臭虫》为例,指出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可能获得截然不同的反响,创作者应理解“各花入各眼”的多元现实,尊重不同文化的解读逻辑。而在讨论“文艺之于青年”的意义时,麦家强调精神世界的平等与共鸣是跨越代际的关键;孟京辉则主张创作者应保持“继续犯错误”的勇气,既不盲从年轻群体,也不故步自封,以此维系艺术探索的活力与可能性。
读者提问环节中,戏剧爱好者与文学读者的问题从改编技巧延伸至个人创作哲学,互动气氛热烈。当被问及“现场感”的意义时,孟京辉直言:“‘现场感’是戏剧的灵魂,它让艺术以最直观的方式实现‘身临其境’的共鸣。”麦家则将“现场”锚定在故土:“我的创作始终基于一个‘现场’——中国,尤其是故乡。这片土地是我保持创作活力的根源。”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浙江文艺出版社特别推出《风声》(珍藏纪念版),随书附赠音乐剧《风声》专属周边册子《风声再起》。册中收录制作人阿云嘎的创作手记、主要演员的角色解读,以及麦家为音乐剧撰写的寄语,让这场跨媒介的“风声”持续传递。
作为2025杭州当代戏剧季闭幕大戏,音乐剧《风声》杭州站巡演已正式开票,将于11月14日至16日登陆杭州大剧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周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