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生活理解社会
人民日报 2025-11-07 20:20

早餐时刷刷朋友圈,午休时点份外卖,晚上与家人视频通话——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不仅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还延伸出有趣的社会学话题:社交网络、数字社会、零工经济。

《社会学看中国:中国社会学通识课》:渠敬东等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这些话题,都可以在《社会学看中国:中国社会学通识课》(以下简称《社会学看中国》)一书中找到深入解读。该书汇集渠敬东、周飞舟、王铭铭等10位学者的文章,通过10讲内容剖析当代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每讲内容围绕差序格局、城乡关系、家庭关系等具体的社会学概念展开,从小切口进入大问题,从具体案例逐步扩展到理论思考,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比如,微信好友来“吐槽”,说你没有点赞他发布的朋友圈,却点赞了你们共同好友的朋友圈。“数字世界”一讲就回应了这一不解: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社会关系。当微信好友、群聊数量不断变多,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会有更多连接;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程度上被切割分散,交往层次却没有进一步深入。这就是社会学家提出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概念,其描述的是技术变革下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的不断变迁。

又如,下班后用微信回复工作内容算不算加班?该书从零工经济概念切入,理性探讨此类现象背后的社会学原理。科技革新带来劳动模式普遍转型,利用社交平台沟通工作内容,是一种高效且扁平化的机制,能够将复杂的整体工作切分成不同环节、不同层级的“单元模块”,即社会学意义上的零工经济。身处其间,需要我们理解社交软件的利与弊,更好把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社会学看中国》的魅力,在于它捕捉到社会变迁的细微之处,既关注宏观社会转型,也注重普通人在变革中的真实体验。从城乡关系到代际变迁,从传统习俗到现代生活方式,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

全书落脚于数字社会,体现了一部社会学读物的现实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回到乡下老家,“网上冲浪”依然畅通无阻,城乡生活差距缩小;手机里出现的同名同头像“家人”发起视频通话,实则是诈骗……针对各种新案例,该书不作盖棺定论式分析,而是在解析现象的同时,呼唤新的理论工具。毕竟,在工业革命发生的七八十年后,社会学才作为一门学科产生,而数字社会这个崭新的社会形态,正等待研究者和大众去思考。

《社会学看中国》把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生活场景,其价值不只在教会读者社会学知识,更在于提供一种阅读的快乐:学术研究可以如此贴近生活,理论探讨可以如此充满趣味。这或许实现了社会学的初衷——理解社会,也理解我们自己。

文/赵庆明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长篇小说《六姊妹》研讨会深度探讨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2
赏读|让我们更加理解生活的困境,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4年22项重大成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1
社科院发布“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重大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5-01-01
新知|艺术社会学领域里程碑式著作 揭示艺术创作的社会维度,展现艺术界生动全景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8
新知|透过“场景”,变得更懂城市生活 定义城市研究新范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3
纪实文学《去北川》出版,书写乡村巨变的壮丽篇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3
历史|一部有学术洞见、阅读友好、以楚国为切入口的春秋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