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与匠心相遇时|95后女航天人余佳颖:以“零误差”为笔,书写航天事业的万无一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07 16:58

【人物名片】余佳颖,北京航天驭星系统总体部副主任设计师。先后担任测控总体设计师、地面站总体设计师及副主任设计师,负责40+个卫星型号地面测控总体设计工作。

余佳颖接受北青网专访

从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星空追梦人,到深耕卫星发射测控与地面站建设的航天人;从紧盯参数的测控负责人,到统筹全局的大系统论证参与者,从业以来,余佳颖始终以“零误差”的标准打磨每一项工作,用热忱与坚守诠释航天“匠心”。本期专访,我们对话这位航天领域坚守初心的从业者余佳颖,听她讲述星地之间的奋斗故事,解读航天事业背后青春奋斗者的“匠心”内核。

从星空追梦人到航天事业的坚守者

“从学生时代起就对浩瀚星空和航天技术有深深的向往,觉得航天是个神秘且有趣的行业”。回忆起与航天的结缘,余佳颖的眼中仍带着最初的热忱。这份向往,在她毕业后转化为投身航天事业的坚定选择——专注卫星发射测控与地面站建设,用专业能力为航天器“保驾护航”。

余佳颖工作日常

“进入航天领域后,我选择投身卫星发射测控与地面站建设工作,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初心,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航天器在天上能够飞得更远、更稳,让地面上的支持保障更加坚实可靠。” 正是这份朴素的初心,让她在多年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与强烈的责任感。而谈及航天事业对“匠心”的独特要求,她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航天工程没有‘差不多’,只有‘零误差’”。

在余佳颖看来,航天“匠心”藏在三个核心维度里:其一,是对细节的极致把控。无论是卫星测控指令的上注,还是地面站链路的搭建,再者是各分系统的对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周全,把控细节。其二,是对风险的敬畏之心。“航天事业本身高风险、高要求、高复杂度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对风险保持足够的敬畏。一次小小的疏忽,可能就会带来整个任务的失败,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把每一次测试演练都当成实战来对待。”余佳颖把敬畏之心刻进了工作日常。其三,是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地面站建设、测控链路调试、发射保障任务都不是单纯的工程堆砌,而是需要团队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正是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塑造了航天行业独有的‘匠心’气质。”余佳颖也要求自己做到完美。

在“零容错”里找精度与效率的支点

“成功完成一次卫星发射测控,不仅仅是把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完成链路建立那么简单。”在余佳颖心中,真正的成功,藏在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打磨里。她强调:“航天任务是一个“零容错”的工程,哪怕一条参数、一条指令的疏忽,都可能放大成不可逆的风险。所以,细节的把控,往往比看得见的‘大成果’更重要。”

余佳颖与同事们一起解决技术难题

在航天工作中,技术精度与任务效率的平衡,是绕不开的常态挑战。如何在“不将就”的严苛标准与“讲实效”的现实需求间找到支点?余佳颖用生活中的做饭场景打了个比方:“如果追求效率,可能会把所有调料一次性倒进去,很快就能端上一盘菜,但味道未必均衡;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完美,可能会花几个小时去雕琢一道家常菜,又没有办法满足温饱的需求。但真正的‘匠心’,是在把握火候、选料顺序这些关键点上下功夫——既保证了味道,又不会无限消耗时间。”

航天测控亦是如此,通过对关键环节的精准打磨,把有限的时间资源用在刀刃上,从而既做到“不将就”,又实现“讲实效”。

除了具体的测控任务与地面站建设,余佳颖还深度参与多个业务方向的大系统论证。用她的话说,这项工作就像“在项目开工前设计大楼蓝图”,核心是回答两个问题:“系统能否完成任务?各部分能否协同?”而“匠心”在其中的体现,既是对全局的严谨规划,也是对细节的“吹毛求疵”。

“就像建房子必须考虑地基、承重、管线走向一样,航天系统论证要求我们从整体去统筹,把卫星、火箭、测控、地面站等环节全部纳入考虑,形成一个完整的、无缝衔接的方案。”余佳颖这样阐释了大系统论证的核心逻辑。

同时,她还进一步补充道:“与此同时,每一条通信链路的延时、每一个星地链路预算的余量,都要反复推敲。因为这些小细节,就像工匠在打磨作品时的一道纹理,最后会决定整件作品是否完美。”

她将这份工作比作成工匠打磨作品的过程:“既要有全局视野,保证整体的美观与坚固,又要有对细节的执着打磨,确保没有一处瑕疵。正是这种‘匠心’精神,才能为后续航天项目筑牢根基,做到万无一失。”

从具体任务到全局论证,航天工作对个人能力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余佳颖认为,关键在于“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时,我们学到的更多是理论知识,很多时候停留在书本和纸面。但真正走进航天工程,你会发现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细节需要把握:比如一条测控链路的调试、每一根线缆的布设都会影响最终项目的成功与否。而这些细节只有你深度参与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中时才能学习到。”为此,她坚持深入一线,多问、多看、多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逐渐实现从“懂理论”到“能落地”的跨越。

余佳颖工作日常

谈及从事航天工作以来印象深刻的瞬间,两个场景让她记忆犹新。第一次是作为卫星测运控负责人,在火箭发射后,地面站首次接收到遥测信号,在飞控现场屏幕上显示出数据的那一刻,“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我的眼泪疯狂地在眼眶里打转,手也在抖,已经分不清楚是因为紧张还是激动了。”那一刻,她真正读懂了“航天精神”的内涵:“是无数细节的打磨与坚持,汇聚成了那一条遥测曲线,这背后体现的正是航天人‘匠心’的浪漫”。

另一个难忘瞬间,是参与一次卫星应急抢救任务。卫星在轨突发失联,情况万分紧急。任务团队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响应,争分夺秒制定应急保障方案。团队成员不眠不休连轴作战,24小时内统筹调动全球地面站跟踪搜寻,最终在数十小时后成功实现卫星星地双捕,圆满完成这场紧急抢救任务。“我认为抢救回来的不止是一颗卫星,更是数十甚至上百人几年的努力。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匠心’不仅是对技术的执着,也是对使命的坚守。”

余佳颖与同事一起直播卫星发射

以匠心致热爱,在专注与坚守中成就卓越

航天工作中处处闪耀着“匠心”的光芒,对精度的执着、对风险的敬畏、对完美的追求,这些品质同样适用于每一个为热爱拼搏的年轻人。面对正逐梦前行的青年,余佳颖分享了她结合自身经历所总结出的三点感悟。

首先是相信专注的力量。余佳颖深有体会:“就像航天工作中,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参数偏差,也可能影响任务的成功。所以,我们要像‘匠人’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

其次是在挫折中坚守对“极致”的追求。“每个行业的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航天工作也不例外。我们也曾遇到过失败、困惑和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挫折并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坚持不断改进、提升自己。”余佳颖坚守着这种极致。

最后是勇敢追求热爱,保持对细节的执着,实践中积累经验。余佳颖说道:“‘匠心’精神,能让你在职场中积累真实的能力,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为团队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被问及用一句话传递“匠心”力量时,余佳颖笃定地说:“匠心不止于技艺的精湛,更是一份对理想的坚守与对细节的执着,愿你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像工匠一样不断雕琢自己,成就卓越。”

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从细节打磨到全局统筹,这位航天人用实践,诠释了航天“匠心”的深刻内涵。而这份对极致的追求、对使命的坚守,也将继续激励更多人在热爱的领域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撰文 | 韩保林

摄像 | 胡金童 翟天一

剪辑 | 胡金童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如何实现“自立自强”?5位航天人答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17
2024西安卫星应用大会启幕 “追星人”助力航天科技走入百姓生活
西安晚报 2024-12-24
三名江苏“航天人”追忆酒泉峥嵘岁月
扬子晚报 2023-10-27
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对象公示
工人日报 2023-04-14
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导航”《故事里的中国》讲述孙家栋的航天人生
央视网 2022-04-11
逐梦星空 上海交大首颗学生自研卫星成功发射
中国新闻网 2021-10-15
矢志航天铸重器 7名航天人讲述长征、北斗等大国重器背后故事
中新网 2021-06-26
群“星”璀璨送“风云”——西昌航天人护风云四号02星入轨特写
中国新闻网 2021-06-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