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捡秋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体验丰收的热门休闲活动方式。这项源自农耕文明的传统习俗,本是捡拾田间遗落作物、感受丰收的诗意活动,如今却因攀折树木、践踏植被等不文明行为变了味。这不仅违背了捡秋的原本内涵,更折射出生态保护与休闲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捡秋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在规范行为的同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秋日休闲之旅注入文明底色和发展活力。
捡秋这项传统活动在部分人手中异化为毫无节制的破坏行为。无论是手持长竿敲打攀折树木,还是翻越围栏进入科研用植物区翻捡栎果,都逾越了休闲活动的边界,不仅违反《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明确要求,而且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潜在伤害。
捡秋乱象滋生的根源在于公共规则意识的缺失与自然敬畏之心的消解。在部分人心中,无人看管便等同于可以随意攫取,这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认知误区。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序,依赖于每一个人的自觉守护,而少数人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最终让文明休闲沦为生态破坏的借口。
面对捡秋乱象,单纯的禁止与批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将其纳入文旅发展规划,通过场景精准设计、规则深度嵌入和体验品质升级,让文明捡秋成为一种必然。内蒙古武川县规划了5条特色捡秋路线,在田间设置免费烤土豆点,既为游客提供了场景体验,又强化了生态保护意识;河北承德围场推出的“捡秋+美食”套餐,将游客捡拾的食材转化为特色农家饭,不仅丰富了游玩体验,而且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销售。这种多融合模式,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又通过制度设计规避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在文旅融合的深度赋能下,捡秋这一传统习俗正突破单一休闲属性,被转化为生态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载体。各地通过创意设计与科学规划,将季节性自然资源转化为兼具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的文旅产品:锡林郭勒盟开发4条挖土豆特色线路,引导游客从被动观光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直观体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与农耕智慧;福州闽江滨江公园推出落叶创作活动,游客将捡拾的落叶拼成创意图案,使简单的捡拾行为升华为低碳环保的文化表达。这种创造性转型,构建起“生态体验—文化传播—价值转化”的良性循环,为传统习俗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要实现捡秋文明与文旅发展的双赢局面,离不开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在文旅融合提供的有效路径基础上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制度约束、意识引导与实践创新多元发力。执法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公共资源的行为依法处置;景区与乡村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置提示牌、划定专属区域、安排专人巡逻等方式,明确捡秋的行为边界;公众应提升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尊重自然和他人产权的前提下理性感受自然馈赠的喜悦。
秋日的累累硕果与捡秋的融融乐趣,既源自于季节的厚爱,更离不开文明的守护。唯有各方久久为功、协同发力,才能让捡秋真正回归“捡拾馈赠,体悟自然”的本真,才能让每一年的金秋都能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文明的底色。
文/姬源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