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知|两千多年前的这件衾被为何是“U形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05 07:18

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那场跨越两千多年的静谧沉睡中,一件丝织品的出世震撼了世界,它就是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它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更是全球迄今发现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

与我们今天常见的长方形被套不同,这件衾的被面是由浅黄色的绢精心拼合而成,并在其中部偏上的位置,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开口。这个开口并非简单的直线裂缝,而是被制作成一个优雅流畅的U形或拱门状结构。这一设计蕴含着古人健康生活的独特理念和匠心,它不仅因有头、脚之分,人们使用时不会颠倒,更加科学卫生,而且能使人在寒冷的季节盖被更为严实,不露颈肩,不易受寒凉,堪称古代“人体工学被”。

这件衾长约2.15米,宽约2.2米,由25片绣绢拼合而成。被面正中,23片绣绢缀出气势恢宏的蟠龙飞凤纹,左右两侧配以舞凤逐龙纹样,辅以花枝与十字纹对称分布。虽然龙飞凤舞,但龙凤S形的姿态,外围依然构成大菱形,动静结合。而且,两条龙头连接处有涡轮纹,可能是最初太阳的形象。下部凤尾相连,有另一个涡轮纹,可能是象征着月亮。

刺绣的色彩至今仍保存较好,以朱红、棕红、金黄、黄绿为主色调,对比鲜明而又和谐统一,在古朴的浅黄底色的映衬下,更显得富丽堂皇,熠熠生辉。在浅黄色的绢地上,绣工们以多种色系的丝线,运用了当时最为精湛的锁绣工艺,勾勒出一幅龙飞凤舞、充满生命律动的奇幻景象。锁绣,又称辫子股绣,其针法特点是后一针套住前一针的绣线,形成一条条如辫子般紧密结实的链状线条。这种工艺不仅使纹样轮廓清晰、牢固耐磨,更能通过线条的盘曲、缠绕和疏密变化,完美地表现出龙凤蜿蜒盘旋的体态和飘逸舒展的韵律。

在它出土之前,人们对战国时期,特别是楚国丝织品与刺绣工艺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文献记载的只言片语上。此衾的完好存世,以其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向我们生动展示了战国时期缫丝、织绢、染色、刺绣等一系列技术所达到的惊人高度,填补了纺织科技史和艺术史上的巨大空白。

除此之外,它还被视为解读楚文化的“活化石”。在战国七雄中,楚国地理广袤,受黄河、长江两种文化的影响,境内多山水,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重巫蛊、信鬼神,是楚文化的典型特点,云气和凤鸟又是楚人心中的图腾,二者结合,用神秘诡谲四个字来形容丝织品的纹饰的风格再恰当不过。

这件衾被的出土,填补了先秦织绣文物的空白,让我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场景。

它不仅仅是一件寝具,更是楚国工艺、信仰与等级制度的物质载体。透过灵动飘逸龙凤纹样,我们仿佛能窥见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楚文化世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品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楚袂惊鸿越古今(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10-18
《简牍探中华》带你看 2000多年前的“小猫餐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06
山西陶寺北墓地出土大量青铜器 印证两千多年前文化交流
中国新闻网 2024-03-13
复原两千多年前的织造技术!一起参观“活着”的博物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28
历史|长江与长江文明
文物之声 2021-03-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