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出版社日前推出了宋明炜《少年中国: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1900-1959年)》与滨田麻矢《少女中国:“女学生”的一百年》中译本新书,探讨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青春叙事。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宋明炜在《少年中国》中,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为起点,梳理了1900年至1959年文学中的青年形象演变。他指出,近百年以来,青年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的产物,在中国的现代性之路上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青年代表着新意、未来和改变。现代中国的青春叙事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捆绑:“五四青年肩负‘肩住黑暗闸门’的使命,抗战青年在流亡中寻找尊严,20世纪50年代青年是民族复兴的力量。”
《少女中国》则发现了少女中国维度。作者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滨田麻矢的研究起点是张爱玲。她注意到,张爱玲写作的主题是女孩子精神上的冒险,“这个冒险是离开原生的家庭,找寻自己精神上的归宿。”
在继续研究民国时期其他女性作家作品后,滨田麻矢注意到女性冒险是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共同主题,而冒险主要是通过自由恋爱来体现的。“中国传统婚姻要听父母之命,但自由恋爱使得这种观念落伍,进步女性要追究自由恋爱下的婚姻,但这一过程尤为艰难。值得注意的是,自由恋爱的浪漫想像需要建立在相信恋爱这个信念上的,在这期间,女性还承担了爱情启蒙者的角色,比如鲁迅《伤逝》中的涓生或者巴金《家》中的高觉慧。而自由恋爱主要发生在新青年中。这一发现就促使我开始系统地梳理出现民国时期女学生的形象。”
宋明炜与滨田麻矢同为张爱玲的研究者,而且在学术上有很多交流。“我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跟宋明炜老师交流后,他的研究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发现我的研究也恰好能弥补《少年中国》男强女弱的问题,在我的书中,青年既是新兴的、青春的,一方面她们是强者,时代的先锋;另一方面,在面对自己的恋人的时候,她们往往是性别上的弱者。所以,那个时候萌生了把《中国少女历险记》改为《少女中国》,以呼应《少年中国》的想法。”滨田麻矢介绍。
作者之间的深入交流,也让两本书产生了“互文”的效果。“读了《少年中国》和《少女中国》你突然发现这两个作者好像分别从两个方向分别对青年、青春进行了解读。宋老师讲的是,青年概念如何在全球的语境下在过去一百年中的中国生长起来,论述的角度是国家、民族、现代性;滨田老师则从性别的角度提示我们,青年的概念还包含女青年的部分,那个时代的女性群体如何寻找自己,如何在时代中寻找突破,她们同样值得被看见、被了解、被感知。两本书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对现代中国青年整体的论述,这是非常完整的学术探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梁鸿表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