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花市社区博物馆 感受老北京味道
北京青年报 2025-07-01 07:43

提起花市,相信不少市民朋友都对花市枣苑社区那棵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一级古树酸枣王印象深刻。其实在枣苑社区8-9号楼之间的地下室,还隐藏着一座花市社区博物馆,今天我们就去打卡这座咱北京市第一座社区博物馆,也将花市的前世今生和风土民情逐一道来。

花市:最早并非因“花”而得名

追根溯源,花市的由来和“花”真没有关系。早在元朝定都大都后,今天的花市靠近崇文门一带可谓风景秀丽、水草丰美,成为达官贵人建造私家园林的好地方,当中比较出名的包括万柳堂、玩芳亭和水木清华亭等。

到了明成祖朱棣迁都修建北京城的时候,于崇文门外建造了神木厂,用来储存建筑木料,故而花市一带得名神木厂大街。

直到清朝入关后,花市附近诞生了20余座庙宇,每逢佳节就格外热闹,尤其以东北角的蟠桃宫庙会最为出名。与此同时,周边也随之聚集了大量摊贩和手工艺人,靠制作和售卖绢花谋生,就这样被称作花市至今。

走进花市社区博物馆,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绢花展品。可别小看这些绢花,背后都是民间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在清代,受旗人习俗影响,北京城不论是宫廷民间,抑或是老妇少女,都习惯在头上或衣服上别几朵绢花。而花市作为绢花发祥地,从这里生产出来的绢花除了用丝绢制成外,还包括纸花和绒花,更以“京花”之美名享誉八方。

近代花市绢花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是张宝善老先生,其祖上就专门为清廷制作“宫花”,而张宝善从13岁起和父亲学习手艺,后来还拜师绒花高手高老太太,从她那里学到了“麒麟送子”“福禄寿三星”等独门绝技,以“绒鸟张”闻名花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张宝善将绢花手艺发扬光大,成功出口多国,并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艺人”称号。

除了大名鼎鼎的绢花,花市绢人同样色彩斑斓。说到绢人的起源,在目前国内已知的相关文物中,年代最早的当属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绢木俑,经考证为唐代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的作品,充分说明了经过丝绸之路多民族优秀文化的交融,绢人手艺逐渐流传,直至“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花市绢人也早已同绢花一样闻名遐迩。诗人李虹若在《绫美人》一诗中这样称赞绢人的活灵活现和鬼斧神工:“如卿方是绮罗身,云雨巫山梦里春。只恐夜深呼欲下,令人不敢唤真真。”

葡萄常:传女不传男的花市手工绝活

在花市社区博物馆一角,有一株“葡萄架”,如果不仔细观察,还真有种想摘下一串细细品尝的感觉呢!其实这株“葡萄架”正是扬名四海的“葡萄常”杰作,堪称传女不传男的花市手工绝活。

话说那是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清廷为了庆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将各种寿礼统一运往颐和园,其中就包括一株仿真葡萄架。一次慈禧太后在听戏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陈列在德和园大戏楼旁的这株硕果累累的葡萄架,当即下旨太监前去采摘,结果被告知都是假葡萄,是蒙古正蓝旗旗人韩其哈日布用玻璃烧制而成。慈禧太后听后大悦,很快就召见了韩其哈日布,封其妻子为“富贵常在”,并赐御笔匾额“天义常”一块。从此韩其哈日布改姓常,取名为常在,在花市把天义常招牌亮了出来,靠烧制玻璃葡萄为生,是为“葡萄常”。

1915年葡萄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至此声名远播海外,但是后来常家男丁无法扛起振兴家族手工艺的重担,最终由常氏一门姑侄姐妹五人予以继承,并定下了传女不传男的规矩。

为了守住葡萄常的家业,常门五女将终身未婚。随着“葡萄常五姑娘”的相继离世,葡萄常手艺也一度失传。2004年常家后代常弘和常燕姐妹在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帮助下,重新恢复了葡萄常的工艺,由她们精心打造的葡萄作品进入新中国55周年民间艺术展,标志着这一绝活得以新生。

蟠桃宫庙会:老北京民俗佳节的绝唱

之所以花市享誉老北京,尤其是那么多的精雕细作手工艺得以传承,昔日的蟠桃宫庙会不仅提供了“嫁衣”,更留下了属于老北京民俗佳节的未了余绪。

蟠桃宫原位于花市至崇文门东大街东口一带,全名为护国太平蟠桃宫,始建于明代,后于清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修,供奉王母娘娘。

全盛时期的蟠桃宫由三座殿宇组成,其中山门前有石狮和旗杆石各一对,山门上刻有“护国太平蟠桃宫”石匾一个。走进山门后,就能依次看到钟楼、鼓楼、灵官殿和王母殿,而王母殿四壁墙上有一座鳌山,上面雕有给王母娘娘祝寿的群仙,且人数众多,规模宏伟,为清代泥塑艺术不可多得的巨作。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宫都要大办庙会三天,是为“蟠桃盛会”。为了迎接“盛会”,从花市到崇文门,沿途都是商贩和手工艺者,还有各种民间杂耍和绝活表演,好不热闹。从皇室贵胄,文人墨客再到寻常百姓,大家齐聚这“蟠桃盛会”,或品尝美味小吃,或烧香跪拜,抑或郊游踏青,还有虔诚的妇女,专程来到蟠桃宫,只求早生贵子。“蟠桃宫里看烧香,顽耍沿河日五常。童冠归来天尚早,大通桥上望漕粮。”讲的就是“蟠桃盛会”这一老北京昔日的民俗盛况。

1987年为了修建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主体建筑被拆除,不过其中的“护国太平蟠桃宫”碑却保存了下来,被迁往立交桥南侧绿地,作为蟠桃宫庙会的最后见证。

参观完花市社区博物馆后,再去看看那棵酸枣王。从金代栽种至今,这棵高15米、冠幅11米、胸围393厘米、历经雷击冰雪风霜而不死、一路从金中都城走到今天的国家一级古树,是见证花市历史的“活化石”,更是今日花市复兴的守望者。

文/吴穹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花市书店焕新绽放 老街坊体验阅读新生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16
节日氛围拉满了!厂甸庙会上感受老北京味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01
京味儿民俗:古老非遗的新演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3
打卡垃圾分类 东城崇外街道这个社区开展社区服务“庙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8
打卡高校的“宝藏”博物馆
广州日报 2024-08-09
回顾|博物北京|走进最具京味儿的博物馆 在百戏发源地感受国粹魅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3
避开热门景点,在胡同博物馆感受京味儿文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0-05
品葡萄寻大运河文化 北京通州张家湾葡萄文化节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