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丁长林:浅谈我习作的几点感受
汪迷部落 2024-12-17 20:00

自2019年6月28日我的第一篇稿件“我爱高邮报”在高邮报上发表后,正如我的高中老同学陆建华所说我的:这几年像发疯似的爱上了写作。直至2024年5月止,五年时间就在高邮日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与汪迷部落文刊共发表83篇稿件,自编了“平淡人生”“老来乐”“一人巷”三本书。陆建华于83年5月31日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文,说我的业余作品是从生活大树上采摘鲜美的果实。

今年我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一个普通退休工人,为什么能对文艺创作有如此兴趣?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过我,我的解答是:写点小玩意,可以提高情操,丰富生活,经常动动脑筋,亦可防止老年痴呆。我在退休后,订了几张报纸和几本杂志,见到上面登载好的文章,动听的故事,我就想八十多来,我经历的事很多,要把我所经历的事用文章表达出来,也好给社会大众增添点乐趣,也可给家中子女留下一份精神遗产吗?

刚开始动笔开始写作时,文章开头不知怎么写,写了撕,撕了写,一肚子的话总是不能成文。这时让我感到,从事业余文艺创作,看来简单,其实不易。后来我的老同学陆建华指导我说,写作就是写话,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写好,这就是写作。在日后写作中,我按照陆建华的指导做了,真灵,写作开关难的这一关过了,在写作时,提笔把要说的话就像开闸放水,故事情节不断写出来。

从此,我便走上了业余文学创作的路。五年来,我爱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说真话,抒真情。我所写的都是我亲眼所见的事,我写的人都是我的父老乡亲,举例以下几篇散文:“李奶奶”一篇写的热心帮助同住小区职工接送孩子上学的故事。李奶奶两次谢绝儿子接她到南京过春节,她都回儿子说,孩子离不开我这个奶奶,我也离不开那群孩子。

“人牛情”写的是:马春生单生一人,把喂养、使用生产队牛当着兄弟,每隔十来天,就将自家鸡生下的蛋和用菜籽换回的油给牛增加营养,十多年都是如此。一天,马春生看到生产队队长欲将老牛带上城卖给牛肉馆,好得几个钱贴补生产队费用。马春生夺过队长手上的牵牛绳,跪在队长面前说:老牛为生产队乡亲服务十多年,它是我们的兄弟呀,队长你把它交给我,我就是走村串乡讨饭,也要把它养老送终。队长答应了马春生的要求,老牛在马春生身边生活了两年多就去世了。马春生在村外的土墩上,安葬了老牛,还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老牛之墓”。老牛去世后,马春生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就肯求对队长说:“老牛活着时候和我如同兄弟,我死后请把我和它葬在靠近一些,我还要和它做朋友。”

“半夜锣声”文章中写的是更夫驼大爷,他一生无妻室,无儿无女,为守护乡邻的平安,不管寒冬酷暑,风雨雪天,年复一年,半夜三更,敲着小锣打更,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突然有好几天乡亲听不到半夜锣声了,都感到奇怪,纷纷都来看望驼大爷。结果得知驼大爷病了,还病的不轻,乡亲们要送他到医院,他用尽全力所说:谢谢,到时候啦,该走啦。

“菜花姑娘”一文,说的是在凤凰乡找不到像菜花这样漂亮能干的姑娘。她一米六八的身材,留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尽管天天在热日下劳动,但皮肤仍是白白的,人送外号称她“晒不黑”。四乡八镇人都知道菜花是个好姑娘,好心介绍的人、热恋追求的小伙子,想娶菜花的不知多少,可菜花就是不动心。偏偏爱上了家境贫寒的同学大牛,她说:房产、金钱这些都是死的,能嫁给一个品质好,身体健康的男人才是获得的最大财富。菜花和大牛结婚的那一天,她没有向大牛家要一份钱财礼,没有放鞭炮,没有坐花轿,大牛只花了一条香烟二斤糖,就和菜花欢欢喜喜进了洞房。我在写“家住一人巷”时,特地借了一盘卷尺丈量了一人巷和三弯N形巷子各段长度,得知巷口只有70公分,巷道总长141.4米,N三段巷道长度分别为77.2米、15米和49.2米。由于巷道过于狭窄,迎面来人必须一人贴墙站立,先让一人走。正如一位学者赞美说:“一人巷行互谦让,两侧住家百年芳。”一人巷据考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解放前一人巷内住只有六户住家,现已发展到25户。这里居民还高傲说:别看我们一人巷小,不管到我们巷内的官有多大,钱再多都得“下马”步行。

一人巷从来没有车马行驶嘈声,更没有小贩过往的叫卖声,我们一直过着安静,醉心的生活,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民风,“家住一人巷”一文,曾被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扬州晚报、高邮日报多家报社采用。为了再现古城高邮北门大街昔日的繁华,正值酷暑,我头顶骄阳,脚踏发烫的街道,访问许多熟悉北门大街历史的老人,查找相关的地方志史资料,终于写出了一篇《细说高邮北门大街》的散文,并被读者赞为文章史实可靠,故事生动,物面鲜活,情文并茂,引起无数人的乡愁。并被扬州晚报、高邮日报、扬州史志刊载。我在业余文艺创作中承蒙多位老师、文友指导和鼓励。使我在业余创作鼓起勇气,提高水平。我的老同学陆建华点赞我说我这几年好像突然梦醒,着了迷似的写了不少实实在在、情感真挚、内容丰富的生活故事,记述地文风物的短散文,可喜可贺。他在评说我的“细说北门大街”一文说:资料丰富,条理清楚,文笔流畅。

高邮地方不大,认识我的人不少,他们见到我在报上发表的文章,都给予好评。原民政局笔名淖柳赞美我写的“老红军袁保全”那篇文章,特地在高邮日报头版今日评说专栏中写到:30多年前的往事,深深地印在丁长林的心中,作者的深情回忆,如诗如画,如泣如诉。天津一位叫小闫姑娘发微信夸奖说,我和我爸妈,最喜欢看丁爷爷的文章。一位从事中医职业的唐医师,他说我写的文章,贴近生活,看了可信。

有一位瓦工田师傅,当着我和我爱人面夸奖我说:“你刊在高邮报上的文章,我篇篇都看,写的不错。”原高邮中学校长王俊坤评说(北门大街)一文有点有面,有历史的沧桑感。公安退休干部评说我(北门大街)一文说我是现今老人中了解高邮历史的活地图。

读者王春:高手在民间,老丁的文章篇篇精彩,非常耐看。读者笔下生花:丁老说起北门大街,如数家珍,头头是道,可想作者是位“细心人”文章的诉说,又把我们带回以前,高邮北门那时确定喧闹繁华,街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货物应有尽有。看了丁老几篇文章,得知他是一位用心人,文字朴实,叙事清楚。为此,我接受朋友和读者对我的厚爱和希望,我将努力学习,做到生命不息,写作不止,为读者写出爱看的文章。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写作|于琳:人生至味
汪迷部落 2024-12-29
专栏|他抓住了我尚不自知的写作特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4
赏读|余华:我的十三条写作经验
作家联盟 2024-10-31
随笔|陈其昌:我知道的鸟类
汪迷部落 2024-10-25
随笔|张文华:​​一人巷
汪迷部落 2024-10-08
专访|邱华栋:我写《空城纪》,是从别处返身回故乡的寻根写作
文学报 2024-09-26
写作|丁长林:端午节的回忆
汪迷部落 2024-06-09
写作|王蓉蓉:当《人间草木》遇上《我的阿勒泰》
汪迷部落 2024-06-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