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南、北长街的胡同 彰显皇家韵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10:00

◎王越(文化学者)

南长街和南池子在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南长街的织女桥与南池子的牛郎桥也在金水河上遥相呼应,象征着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在南、北长街周围又有不少东西向的胡同,它们则是形成于清代废除皇城内衙署。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西华门外昔年只有北街,曰北长街,达金鳌玉蝀桥之东门,南无直达之途。”民国初年开辟新街,在南长街南口修建拱门,在门额上题镌“南长街”三大字,这就是以后南长街的南大门。南、北长街现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南、北长街位置

清代南长街建造南府掌管宫廷戏曲演出

明代,南长街南段路东为宝钞司,宝钞司与“钞票”无关,是负责造办手纸即粗细草纸的部门。路西称灰池,种植瓜蔬,入秋冬在炕洞内烘养新菜,以备春盘茑生之用。立春日进生萝卜,名曰咬春。清代改建为南花园,园内杂植花树,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的盆景,都放在这里浇灌养殖。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载:秋时收养蟋蟀,至灯夜则置之鳌山灯内,乐罢忽闻蛩声自鳌山出。其余杂花奇树,不可名言,按时舁送各宫殿安放。

康熙年间,在南长街南口近中南海处,今北京六中和北京二十八中校址建南府。南府东侧南北向的胡同遂称南府胡同。南府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为宫廷应承演出。这一机构上承教坊司、掌仪司,下启升平署,自康熙中至道光七年(1827),历时140年。乾隆年间建南府戏台,类似于故宫内的漱芳斋戏楼,但面积较大。上场门的上方砌成城墙纹而成城门式,下场门为庙门式,即在门上方建屋宇顶,在上下场门的正中开有一庙门式的双扇门,其上也建屋宇顶,可以排演神鬼升天入地内容的戏。此地仅南府乐部及各项杂役人等居住,北面只有南府胡同与街西相通。

道光七年(1827),将外学撤销,艺人俱回原籍。又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嗣后又兼管召选宫外艺人进宫当差演戏或充作教习的事务,直到宣统三年 (1911),历时162年。升平署旧址署珍藏的剧本、档案、戏衣、道具、剧照等,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

织女桥跨东河沿旧有御用监、银作局

南长街中段,有外金水河出自中南海东墙,向东经织女桥流入中山公园,在红墙西南处转向东流,流入天安门前金水桥。因此段河上有织女桥,故称织女河。织女桥在明代又称鹊桥,约在东河沿胡同西北端口外。过去小河上一东一西有两座桥:东面即织女桥,南北走向,为汉白玉砌成的单孔圆拱桥,俗称罗锅桥。织女桥的桥体坚固,桥上可通行汽车;西面的是小木桥,不胜承重。民国时开通南长街南头的皇城城墙,新修筑的南长街恰好通过织女桥,因桥妨碍交通被拆,其桥已埋于地下。

伴随织女河的有两条胡同:南长街到中南海西墙之间称“小桥北河沿”。织女桥东,沿着中山公园墙向东、向南、再向西接南长街南口的一条弓形的胡同,全称“织女桥东河沿”。如今在织女桥东河沿北口,尚有两株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树干直径一米多,树周围有铁栅栏保护,其树龄有五百多年。

织女河北,街东的御用监,掌管造办御用围屏、床榻等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钿等玩器。街西的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北长街风貌

福佑寺曾为玄烨、胤禛在紫禁城外的避痘处

西华门大街原名西苑门大街,东西走向,东起紫禁城西华门,西至中南海西苑门,中与南、北长街相交,全长272米。西苑门原是中南海的正门(东门),与紫禁城的西华门相对。清代帝后游幸皇家园林西苑,多由西华门而出。袁世凯称帝时,中南海曾改名新华宫,同时拆除宝月楼外墙更名为新华门。从此,新华门取代西苑门成了中南海的正门。

北长街南起西华门大街,北至景山前街,因地处紫禁城西华门外之北而得名。街内有福佑寺、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遗址。明代设有尚宝监、鹰房司、兵仗局。尚宝监在西华门大街北,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清为会计司署。兵仗局在北长街北口,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清为庆丰司署。

清初在西华门里设内务府,代替明代的内官衙门,总管在满洲文武大臣或王公贵族中遴选,掌管皇家的一切内部事务。内务府署下设三院、七司,有会计司署、掌仪司署、都虞司署、慎刑司署、营造司署、庆丰司署、奉宸苑等,大都分布在北长街。允许为皇帝和皇子讲课的翰林院侍讲,以及内务府上三旗的军民在这里居住。逐渐形成以皇家衙署为名的会计司、庆丰司等不少东西向胡同。过去,在昭显庙北边还有条小胡同,叫雷神庙夹道,民国初建有教育会,老舍先生曾在此任职,后改名为教育会夹道。1965年,将福祐寺、庆丰司、关家胡同并入,合称北长街。

福佑寺在北长街北口路东,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黄瓦红墙,三进院落,为皇家寺庙和清圣祖玄烨在紫禁城外的避痘处。雍正帝胤禛幼年为防止出痘,也曾经在保姆的照顾下住在这里。雍正元年,将康熙帝潜邸改成福佑寺雨神庙,后殿供奉康熙帝的牌位。雍正元年(1723),准备将此处分给宝亲王(即日后的乾隆帝)为王府,但未迁入。乾隆帝继位后改为喇嘛庙,亦名福佑寺。1927年改为西藏班禅驻北平办事处。1984年,福佑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平民通讯社旧址(福佑寺)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供图/王越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