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猫(300459.SZ)决定大力发展AI业务以来,经营业绩不仅未能止跌回升,反而是"腰斩再腰斩"。
10月28日晚间,汤姆猫发布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归母净利润为8351.26万元,分别是2023年、2022年同期的约41%、21%。汤姆猫第三季度盈利规模仅1024万元,还不到一季度的两成,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汤姆猫的净利润已经连续12个季度同比下滑。
不过,面对汤姆猫颓势不减的基本面,公募、外资等机构资金买入热情却丝毫不减,第三季度陆股通增持公司逾1900万股,为第四大股东。
业绩连续12个季度同比下滑
汤姆猫的主营业务围绕 "会说话的汤姆猫家族"IP开展,线上移动应用是核心业务,主要产品是休闲移动应用。随着,AI 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汤姆猫也"不甘落后",公司近年来也在持续推动 AI 产业链布局及跨终端应用场景的拓展,但经营业绩却持续下滑。
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汤姆猫实现营业收入8.68亿元,同比减少15.5%,归母净利润8351.26万元,同比减少58.33%,2022年、2023年同期为4亿元、2亿元,是为"腰斩再腰斩"的下降幅度。
汤姆猫单季度业绩下滑得更为严重。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3亿元,同比减少13.82%,归母净利润为1015.42万元,同比环比分别减少25.57%、9.66%。至于第三季度业绩下滑原因,汤姆猫并未在财报中解释。截至发稿,也没有卖方机构发布汤姆猫的研报,上一份研报停留在2023年9月。
实际上,汤姆猫盈利的颓势从第二季度就显现出来,第二季度盈利规模也只有1123.95万元,而一季度为6211.9万元。此外,2020年以来,汤姆猫只在2023年第四季度亏损10.65亿元,剔除亏损季度看盈利季度的话,今年三季度的盈利规模是2020年以来最低值。
汤姆猫的第一款休闲移动应用《会说话的汤姆猫》上线于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15年-2018年,营收规模从5亿元增长至27亿元,但2019年与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巨亏28.22亿元、8.64亿元,将上市后挣得的利润一举亏光。截至三季度末,汤姆猫的未分配利润亏损6.41亿元。
汤姆猫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或是拖累利润的原因之一,公司近年来加大布局AI业务。今年前三季度,汤姆猫的研发费用为1.41亿元,2023年同期为1.22亿元,同比增长15.57%,2021年和2022年同期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4亿元、1.18亿元,呈现小幅增长趋势。
研发费用是公司研发投入费用化的部分,不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研发费用最终都会减少公司的利润,研发费用是当年一次性减少公司利润,将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变成无形资产后是通过10年摊销逐渐减少公司利润。
但研发费用的变化对营业收入不构成影响,汤姆猫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营业收入连续12个季度同比下降,从单季度近5亿元下降至不足3亿元。
就AI业务布局进展,汤姆猫表示,公司将继续落实"会聊天的汤姆猫"AI 产品线的研发与上线计划。目前,公司研发的 AI 机器人、AI 讲故事等产品的主体功能均已初步完成研发工作,业务团队正推进相关产品的测试、量产评估及验证工作,待相关工作完成后,公司将尽快实现产品的发行。
储备新游戏能否提振盈利水平?
业绩持续下跌的同时,汤姆猫的股价也吃完了AI热度带来的"红利"。2023年初,市场热炒AI概念,汤姆猫股价在13周内累计涨幅超过170%,随后进入大幅回调,最新价格报5.15元,较2023年高点累计下跌40%,区间最大回撤为66.53%。9月底以来,伴随大盘大涨,汤姆猫的股价累计上涨了47.6%。
伴随股价下跌,汤姆猫的大股东出现被动减持的情形。公司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股东王健因股票质押违约,其所持股票被动减持,最新一轮减持数量不超过2800万股,占总股本0.8%,具体减持期间为2024年10月29日至2025年1月26日。截至最新公告日,王健持有汤姆猫2.9亿股,占总股本8.26%。
不过,机构对汤姆猫的热情依然较高,三季度均选择增持。第三季度,陆股通继续增持公司1934.94万股;南方中证1000ETF、华夏中证1000ETF分别增持了2017.65万股、1113.57万股,广发中证1000ETF新晋为第八大股东,持股1173.02万股。此外,中国人寿-传统-普通保险、中国人寿-分红-个人分红也小幅增持了汤姆猫。
汤姆猫曾在半年报中表示,造成当期营收净利下滑主要因全球休闲游戏广告变现市场规模缩减,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未正式上线主力新游戏,活跃用户数支撑力不足。
就新产品和新游戏的储备,汤姆猫10月23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下半年公司储备了《我的汉克狗:海岛》《金杰猫启蒙乐园》等多款新玩法、新模式的产品。与此同时,公司研发团队正积极推进已获取版号的《索尼克音爆》《索尼克跑酷》游戏产品的上线工作。
汤姆猫储备的新产品将如何提高盈利能力?是否又是险资、外资、公募齐看好的原因?四季度与明年的业绩或逐步揭晓答案。(魏中原)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