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编制的《北京市耕地保护规划(2023年-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公示期为30天。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像规划城市建设组团一样规划耕地集中组团,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力争到2035年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基本位于“大田”内。
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保护 力争到2035年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基本位于“大田”内
作为北京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市级专项规划,《规划》是指导全市耕地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将为全国超大城市耕地高质量保护利用提供北京方案。按照《规划》,到2035年,北京市耕地保护空间布局将得到全面优化,耕地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在落实国家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求的基础上,《规划》进一步突出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布局与永续利用,搭建了数量、空间、质量、生态、利用“五位一体”、保用融合的规划管理框架,以期推动北京市坚持规划引领耕地保护落地实施。
《规划》提出,要构建“一环、三廊、九田、多片”耕地保护空间格局。发挥“一环”“三廊”耕地生态休闲功能。有序推进耕地向“九田”“多片”内集中。“九田”是指九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多片”是指万亩、千亩、百亩级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即“大田”。《规划》探索建立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保护长效机制,通过在“大田”内按年度复耕,并与“大田”外零散分布的耕地保护空间逐步等量置换,确保耕地规模不低于耕地保有量任务、耕地布局更优化,力争到2035年实现166万亩耕地保护空间位于“大田”内的比例达到95%及以上,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基本位于“大田”内。
保障粮菜生产空间 引导耕地发挥多元功能价值
保障粮食与蔬菜生产空间,《规划》提出强化166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对种植计划的引导,建立健全北京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制度。
根据不同区域战略定位、耕地资源,引导耕地发挥多元功能价值。《规划》提出,平原地区应重点保障粮菜生产空间,积极推动一二产融合,鼓励发展科技示范田,建设现代农业主阵地、耕地高质量保护利用主战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营造开阔疏朗、金绿交织田园风光。绿隔地区注重一三产融合,打造农耕文化体验新地标。山区注重一三产融合,建设生态节水田、特色作物田,丰富生态空间。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规划》提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规范有序引导“大田”内农地流转,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此外,《规划》强调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实现耕地高质量保护利用。
同时构建耕地保护资金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市级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加强耕地保护资金保障,确保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新增耕地,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耕地保护比例等;整合有关部门涉农资金统一使用,提升涉农资金投入综合效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