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习近平强调,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人、占比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
从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到出台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相关关爱服务体系;从探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我国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稳步发展,养老服务领域的改革实招、硬招不断落地见效,“最美夕阳红”的温暖画卷逐步铺展。
必须看到,我国的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三个显著特征。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3年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仅用了23年。相比之下,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大利亚用了73年,美国用了69年,英国用了45年。让数以亿计的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任务之重显而易见。
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是幸福之基。面对我国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群体,必须聚焦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和养老服务领域的短板弱项,以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的方式,破解养老服务难题。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普惠高效、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便捷、优质、可负担的养老服务。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幸福之柱。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健康状况改善,以及受教育程度提高,使得老有所为已经成为低龄老年人的潜在需求。消除年龄偏见,完善法律制度和支持政策,强化把老年人当作发展动力和财富的意识,营造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环境,不断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条件,才能引导广大银发一族保持良好心态,作出新贡献。
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必须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老有所依”的资金保障不能弱,“老有所养”的服务保障不能虚,“老有所为”的制度保障不能少。针对老年人烦心、家里人操心、社会上挂心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丰富助餐模式?如何顺应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习惯和意愿,培育建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及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有意愿也有能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如何更好通过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借助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老年群体的劳动参与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方面不断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拿出更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暖心举措。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机会和资源,提升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可及性。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包含了大规模老龄人口的现代化。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构建“年龄友好、人人共享”的社会,所有老年人就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