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本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等事项。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鸟类资源保护,立足市民需求,因地制宜规范建设观鸟基地等基础设施。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 “良禽择木而栖”,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好不好, 鸟儿会用翅膀来“投票”。近年来,北京积极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持续开展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等工作,越来越多的鸟类来到京城安家落户。据今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北京的野生鸟类已达519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这背后是北京全市上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北京市各地各相关部门要乘势而上,以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保障等工作,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创新中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北京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一道“必答题”。
国务院办公厅2023年9月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开发生态观光、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产品。近年来,随着北京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鸟类资源的不断丰富,观鸟活动也在逐渐兴起,据手机信令数据统计,北京市46个观鸟点每年的客流达4400余万人次。每年候鸟迁徙期,即参与观鸟活动人员较密集的时间段为3-4月份和9-10月份,4个月的客流人次为1753万人次。事实表明,观鸟活动的兴起,搅热了北京的观鸟旅游市场,释放了旅游消费新活力。
欣喜之余,一些与观鸟有关的不文明甚至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比如,有人随意投喂食物,导致鸟类腹胀、腹泻甚至死亡;有人为了拍到好的画面,用无人机追着候鸟拍;更有违法者为饱口腹之欲,铤而走险捕杀野生鸟类……各地及相关部门要秉承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的理念,坚持说服教育、政策引导及严格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坚决遏制各类观鸟乱象。
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范发展,“观鸟游”才能持续热下去。从长远和根本来看,推动观鸟经济规范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谋划,科学规划观鸟经济带、观鸟点等空间布局,通过做强“硬件”,优化“软件”,不断激活观鸟旅游“一池春水”。
一方面,坚持从满足市民需求出发,因地制宜规范建设观鸟基地等基础设施,打造规范化精品观鸟点,科学划定观鸟区域,最大程度地为市民观鸟提供方便;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比如,通过采取“列举+兜底”等方式,列出不文明观鸟行为治理清单,并明确具体罚则,引导观鸟者自觉做到知禁而止、循法而行。疏堵结合、多管齐下,对观鸟行为进行科学且细致的规范。
此外,还需以打造“人鸟和谐”的观鸟文化文化为重要支点,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兴业。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探索创新科普宣传方式,不断增进公众的爱鸟护鸟意识,同时,大力加强爱鸟护鸟志愿者队伍建设,营造更加浓烈的爱鸟护鸟氛围。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归。”秋季是候鸟迁徙的季节,也是鸟类爱好者最佳的赏鸟季节。爱鸟护鸟,人人受益、人人有责。愿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不打扰”开始,积极争做爱鸟护鸟的宣传者、践行者、志愿者,用实际行动保护鸟类,守护自然生态,凝心聚力共绘美丽北京新画卷。
文/威利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