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等21部门日前联合出台《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通过开展摸底排查,完善保障措施,加强关爱服务等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是国家层面首个面向流动儿童群体专门制定的关爱保护综合性政策文件,有效填补了民生保障领域政策空白。(9月3日央视新闻)
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近3亿农民工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农民工的子女也跟着“流动”,有数据显示,2020年,流动儿童已占全国儿童人口的23.9%。由于父母工作生活不太稳定,这一特殊儿童群体经常处于流动状态,其受教育权等权益是否获得保障一直令人牵挂。此前相关文件曾就关心关爱流动儿童作出工作部署,此次又拿出了不少创新措施。
据介绍,《方案》有5个方面创新点即五个“首次”:首次将流动儿童群体纳入国家关爱保护范围;首次明确了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的工作目标;首次部署开展流动儿童精准监测摸排工作;首次明确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首次建立《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这表明我国对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决心和力度更大。
换言之,这是以多种创新方式全面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组合拳”。其中,优化落实教育保障政策,这是最受大家关注的亮点。因为流动儿童主要面临上学问题,而目前不少城市提供的学位无法满足需求,流动儿童面临入学难问题。
当流入地学位供给存在缺口,流动儿童将难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报告指出,流动儿童在可获得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公共资源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本地儿童。
特别是中考高考是横在很多流动儿童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为此,不少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在子女上初三或者初一时,就将孩子转入户籍所在地学校去上学。而频繁的流动,对于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社交等都带来极大影响。所以,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关爱和保护,使流动儿童享受公平教育机会,减少流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对此,《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推动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力度,稳步提高流动儿童就读公办学校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比例,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高考政策。这些政策能让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
除加强教育关爱保护外,还将推进完善卫生医疗保障措施、织密织牢基本生活保障网,这对流动儿童起到较为全面的兜底保障作用。此外,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步伐越来越大,流入地可考虑先给流动儿童落户,进一步保障其受教育权利。
文/海凝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