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非法贷款中介!多家银行和监管部门密集发声
国际金融报 2024-08-16 14:14

“在建设银行办理的农户信贷产品,我行未与任何贷款中介合作,并且未委托任何第三方机构或个人收取任何费用。如遇中介虚假宣传并收费,请提高警惕。”8月15日上午,建行广东韶关市分行在微信平台推文,表示该行独立开展客户审查,并提示中介骗贷、借款人违规用贷等五大风险。

由于中介人员流动性大、部分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等多方因素,增加了非法贷款中介的整治难度。有专家建议,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监管则需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度建设、明确监管主体,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多方警示贷款中介风险

多地监管部门、银行机构近日密集提示贷款中介风险。

《国际金融报》记者检索发现,除最新发文的建行外,近一个月以来,已有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浦发银行赣州分行、太原农商银行、阳泉农商行等十余家银行发布公开声明,提示防范不法贷款中介风险。

从各家银行的公告内容来看,提及的非法中介行为主要包括收取“中介费”“介绍费”“手续费”“包过费”“代办费”等高额不正当费用,以及中介冒用银行名义发布不实信息、实施诈骗等。

与此同时,多地监管部门也对非法中介“重拳出击”。

日前,中共江苏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共江苏网信办和江苏省公安厅等9个机构联合发文《关于开展打击整治不法贷款中介专项行动的通知》,对贷款中介领域风险隐患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最严重的违法营销行为、骗取贷款行为、非法放贷行为、非法催收行为采取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持续至2024年12月底。

7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关于依法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的机制》,深化高压严打,震慑非法金融活动。针对有系统性风险隐患、严重破坏金融秩序、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社会影响恶劣的不法金融中介,加强联合研判和刑事打击,防范跨行业领域和新型金融活动风险。

非法贷款中介活动对于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银行将面临声誉风险、合规风险、不良贷款增加和严厉的监管合规压力。对于消费者,则可能存在被误导性宣传、被侵犯金融隐私和遭受合同陷阱、被欺诈的风险。”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德和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白耀华律师指出,“不法中介可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滥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诱导消费者签订不公平合同,如通过合同中的小字部分或模糊条款,设定隐藏费用或过高的违约金。一旦消费者违约,将面临高额违约金,甚至被起诉的风险。”

应建立长效机制整治乱象

“贷款10万,中介费2.9万。”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透露。

打开社交平台,吐槽因踩坑不正规贷款中介而付出高额代价的帖子依旧不少。近年来,非法贷款中介屡禁不止,仿佛金融行业肌体上的沉疴痼疾。整治贷款中介乱象的难点究竟在何处?

“贷款中介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出现问题时,相关责任人往往迅速离职或公司被注销,给监管和维权带来了很大困难。”白耀华直言,“尽管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打击非法贷款中介,但由于市场上的中介机构数量庞大且分散,监管难以覆盖所有环节,导致整治效果有限。”

“此外,部分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急需资金周转,尤其当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或者贷款流程繁琐复杂耗时过长时,消费者往往只能联系不法贷款中介,这使得不法中介有机可乘,中介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不正当利益,这也增加了整治的难度。”白耀华分析指出。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助理教授邵辉看来,一些贷款中介与银行内部人员可能存在勾结,通过内部关系获取业务指导和暗示,从而在银行贷款审批中获得便利。此外,银行为了完成业绩考核,可能对贷款中介介绍的客户放松审核标准,也会导致贷款中介有机可乘。

“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空白区域。贷款中介既不属于银行范畴,也不属于小额贷款公司,处于法律监管的边缘地带,且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与此同时,消费者经常接到贷款中介的电话和短信,说明个人信息保护也存在漏洞。”邵辉补充道。

邵辉建议,银行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贷款流程的透明性和规范性、增强消费者教育、严格贷款审核流程、建立和维护贷款中介“黑名单”制度以减少风险。监管机构也需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度建设,确立信贷中介业务的法律地位,设立明确的监管主体。同时,提升行业透明度、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还要加强对消费者信息安全的保护。

对于已经掉入贷款“黑中介”陷阱的消费者,白耀华建议应当积极寻求法律援助、合法合规维权。

“消费者要有保留证据的意识。消费者应保留所有与贷款中介的沟通记录、合同、收据、转账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现掉入不法中介的陷阱,可以通过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等方式进行维权。如果已经支付了高额费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要求退款,并追究中介的法律责任。”白耀华提醒道,“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依法依规维权,切忌‘病急乱投医’求助于非法职业代理,以免遭受个人信息泄露、经济损失等风险。”(李若菡)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债务重组”的风险提示
​新华财经 2024-12-24
“银行客服”邀你签贷款合同?陷阱!一些中介涉嫌虚假宣传及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
解放日报 2024-10-16
密集发文提示风险!农行、浦发、微众等多家银行对不法贷款中介“宣战”
财联社 2024-08-14
“气球贷”重出江湖 监管部门火速关注
第一财经 2024-07-22
警惕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监管、机构密集发声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5-19
剑指不法贷款中介电话短信轰炸 多地开启多部门联合整治
第一财经 2024-01-10
中介再炒“岁末银行停贷”
北京商报 2023-12-21
“贷款上班”事件新进展 监管部门回应员工举报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1-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