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敦煌》出版,让最了解敦煌的人讲述敦煌 ​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9 12:48

在历史的长河中,敦煌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一千余年的开凿营造史,让敦煌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更赋予了敦煌艺术丰饶的文化厚重感。

然而,敦煌实在太过于博大精深,700多个洞窟,3000多身彩塑,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前后经历11个朝代的变迁,让敦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感。如何为读者讲述好一个整全性的敦煌故事,则成了一件有点难办的事情——若着重讲解莫高窟的各个精彩的洞窟,则容易忽略敦煌整体的历史变迁;若着重讲敦煌文物的发掘与流散,则很难再去详述敦煌人如何生活在丝绸之路上……

今年6月,三联书店推出的关于敦煌的通识读物《了不起的敦煌》,正好解决了用一本书达成认识和理解敦煌这座庞大艺术宝库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40809123816.jpg

这是一本由十位敦煌研究一线学者联手打造的多角度、全景式敦煌读本。汇聚了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等十位来自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等敦煌学研究重镇的学者,他们或是专业的艺术史研究者,或是中古史、丝绸之路领域的专家,或本身就是艺术家、雕塑师,或参与敦煌历史文化研究已近三十载。可以说,这本书是让一群最懂敦煌的人,来讲述敦煌。

全书图文并茂,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把读者们最想了解的关于敦煌的故事,集大成式地融汇在一本书中,不仅介绍最基础、最全面的知识,更带来了新鲜的一手资料,提供了领略敦煌的另一种方式。

微信图片_20240809124607.png

九大主题,串联起敦煌历史与艺术的方方面面

《了不起的敦煌》一书专设了重返、回望、探索、供养、波澜、观摩、想象、聆听、穿越九大主题,每个主题都浓墨重彩地展开了敦煌的某个重要面向。

全书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从多个角度深入解读敦煌历史文化的兴衰演变。解读最初“忽现金光”的佛教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并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

微信图片_20240809124221.jpg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 张骞出使西域图

荣新江教授重返丝绸之路的一讲作为打头的第一讲,探寻了敦煌在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讲述了营造莫高窟背后的文化土壤。紧接着,郑炳林教授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揭示了“敦煌”之名的由来,并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那些千余年间来往于敦煌的各族人民。杭侃教授则详细介绍了石窟的开凿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人不禁对这些敦煌的石窟匠人们肃然起敬。张先堂老师则关注敦煌石窟开凿背后的经济问题,他详细分析了为石窟开凿出资的供养人们,揭示了他们的多元身份。上半部的最后一讲,结束在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不仅讲述了敦煌文物令人扼腕的流散历程,也为读者们充分解释了为什么“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则在全世界”。

《了不起的敦煌》一书的下半部分,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深入剖析了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其中,作为雕塑家的何鄂老师,以其独特的艺术家视角和深厚的美学功底,为我们展示了气韵生动的敦煌彩塑群;陈菊霞教授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莫高窟宗教性壁画中的漫天神佛,描绘得栩栩如生;顾春芳教授以其敏锐的感受力,详细解读了敦煌音乐性壁画中呈现的“妙音”,并重点阐发了敦煌飞天的象征性意义。张元林老师则通过敦煌壁画中种种生活性细节,带我们走入了画中所呈现的敦煌人的衣食住行。

除去这九大主题,全书前后还设有“引论”和“尾声”,分别由巫鸿和顾春芳两位老师撰写。巫鸿教授以“空间”为视角,引领读者走近莫高窟,感受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与建筑艺术;顾春芳教授则在全书的最后,介绍了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三位重要的敦煌守护人,以“莫高精神”收束了整本书的叙述,也将书中展现的这场“敦煌之旅”,定格在了在三危山下、宕泉河边那个安葬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多位敦煌第一代坚守者的静谧角落。

专题图解+特窟特说,讲清楚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为了讲清楚关于敦煌的重要知识点,《了不起的敦煌》在编辑上也格外注重图文关系与知识点的梳理。全书有一套特别的辅文系统,不仅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将文字表述充分地图像化、现场化;还有随处可见的“小盒子”式注释,能够像“弹幕”一样,帮忙读者在阅读中随时消化正文出现的陌生知识点。

微信图片_20240809124214.jpg

莫高窟第112窟 南壁西侧金刚经变之反弹琵琶舞特写 中唐

更重要的是,全书为了讲清楚关于敦煌的重要问题,还专门设置了10张“专题图解”页面和26个重点洞窟的展开细读。

“专题图解”页面专门解决关于敦煌的各种大问题,每一个话题都紧扣着书中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力求用图解的方式把问题讲透、讲明白。比如书中首起设置“敦煌石窟的组成”专题,就讲清楚了莫高窟与敦煌石窟的关系——提起敦煌并不只有莫高窟,除了莫高窟,大名鼎鼎的榆林窟、东西千佛洞也都是敦煌石窟群的一员。再比如我们熟知的敦煌飞天,是如何从裸体的男性形象,逐渐演变为华丽的盛唐仕女,书中也有一个“飞天演变史”专题,从印度石窟讲到新疆石窟,再到莫高窟,用一幅幅图像完整呈现了飞天东方化的历程。此外,专题图解还剖析了藏经洞文献散落的历程与如今敦煌文献的收藏地、敦煌壁画的主题分类与敦煌石窟在整个中国石窟中的地位,等等。

至于“特窟特说”,则专门放大了敦煌26个重要洞窟的重点细节,这些洞窟很多都已不再开放游览,《了不起的敦煌》正式希望通过这种的“特窟特读”,让读者了解到这些已然无法细观的洞窟。“特窟特说”不仅用小标签提提示出这个洞窟的窟号与开凿年代,更展开分析这些典型壁画或雕塑的独到之处,讲述了唐代工匠如何塑造出高达35.5米的北大像、第220窟为何多次重修以及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等。这种展陈方式,不仅能让读者看到之前自己未曾关注到的细节,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敦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智慧。

2891f3040add45d0ad8615a1ee5e0208.gif

从音频课到实体书,用出版探索媒介融合

2021年前后,三联旗下的知识服务平台“中读”开发了一门“了不起的敦煌”精品音频课,这门课程也成了“中读”的头牌产品,自上线以来,大受欢迎,播放量超过100万。这本《了不起的敦煌》便由“中读”同名音频课改变而成。从音频课改换为图书,如果只是将原本线性声音加工为可扎实落在纸面上的文字,那其实谈不上是一种有效的迭代升级,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补充原音频不好呈现的内容。尤其针对敦煌艺术来说,视觉是相当重要的面向,只靠老师们用声音描述,总归“隔了一层纸”一般,故而在编辑的过程中,三联格外注重视觉问题:一方面是用各种图解式说明,细致讲清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的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对应到图片上,全书有400余帧插图,大部分是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高清彩图,还有不少敦煌文书图片,来源自国际敦煌项目(IDP)的数据库。

此外,为了展示敦煌的方方面面,纸质版图书在策划时,还专门增补了两个原音频课中没有的章节,即“第五讲 波澜——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与“尾声 莫高精神与时代之光——敦煌守护人的故事”,将敦煌学术研究与敦煌保护的历程,也纳入整个图书的结构中,使之真正成为全景式的敦煌读本。

微信图片_20240809124208.jpg

事实上,这种从音频到图书的联合生产方式,是三联近些年来专注探索的一条高质量内容生产之路。2020年出版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便是第一个从三联“中读”音频课转成图书的产物,随后出版的《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和今年年初出版的《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寻世界十大考古遗迹》等作品,都采取了同样的编辑思路和定位方式,即跳脱出专业学术的语境,抓住关键问题,为更广大的读者找到融通的表达方式,以唤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共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人物|史敦宇:让更多的人读懂敦煌是复原壁画的意义所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5
80年!敦煌学研究迈向新高地
新华社 2024-09-24
一眼千年 在深圳“打卡”敦煌:敦煌壁画数字艺术大型公益展开幕
广州日报 2024-09-24
6座莫高窟经典洞窟一次看齐:“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在上海开幕
解放日报 2024-09-20
“为了敦煌的久远长存”,人民日报刊发《樊锦诗文集》序言
澎湃新闻 2024-01-16
艺术|绵延千年的艺术瑰宝 值得珍藏的国民日历——《敦煌日历2024》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8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首次对外虚拟开放 上新“寻境敦煌”VR沉浸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21
《瓜州东千佛洞》出版:800余张精美高清图呈现敦煌石窟艺术
中国新闻网 2023-08-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