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蒙东西部协作海拉尔研学活动”在内蒙古海拉尔国家研学基地举办,来自东城、海淀、丰台、大兴和怀柔五区的三百余名师生分两批参与活动。这是北京市教育系统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践行,也是将“组团式对口支援”转型升级为“融铸式”教育协作的积极探索。
两地学子同吃同住共研共学
7月22日—7月27日、7月29日—8月3日期间,北京组织来自东城、海淀、丰台、大兴和怀柔五区的三百余名师生分两批前往内蒙古海拉尔国家研学基地,开启“京蒙东西部协作海拉尔研学活动”。
7月22日,北京第一批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抵达内蒙古海拉尔,当地新海中学的二十余位同学身着民族服装,为远道而来的北京师生献上象征吉祥如意的蓝色哈达。来自北京的同学们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校服熊、学校特色文创等伴手礼。
当天的开营仪式上,还精心设计了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其中的篝火晚会是孩子们的“最爱”。京蒙小伙伴围在篝火边畅谈,草原夜晚的别样体验让两地小伙伴敞开心扉,充分交流对未来几天研学活动的热切期待,也让北京同学生动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北京和内蒙古的学生代表初见面时互送代表友情的精致礼物。深深相拥的我们正是京蒙团结友好的象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张叶桐把刚刚抵达海拉尔时内蒙古同学赠送给她的蓝色哈达仔细地叠放起来。“这太珍贵了,因为它寓意着朋友间的珍贵情谊。”
研学活动期间,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同学们前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走进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学习当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和互动;在“天下第一曲水”莫日格勒河畔,两地学生赏美景、品美食、共同玩耍,让情感交融浑然天成;在额尔古纳河市观看马术实景演出、漫步白桦林,体验马背民族的骁勇善战和强悍不屈;在雄伟的满洲里国门下,直观感受边境内外国家发展状况、民众生活的不同景象,体悟新时代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此次研学活动聚焦“民族之情”“爱国之情”“自然之美”等关键词,选取彰显民族地区特色的研学主题内容,让师生置身祖国正北方边境,切身感受祖国强大,并通过参与沉浸式实践活动了解草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笔友”书信寄情共话成长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的研学活动上,还正式启动“京蒙同心·见字如面”活动,建立起京蒙学生长期书信往来友好关系。“一纸书信,不仅传递信息,更承载着情感的温度与深度。今天,在这里,我想再次发出‘京蒙同心·见字如面’的倡议。希望京蒙各族的青少年能够以书信的方式广交朋友、深入交流。”“见字如面”活动发起人李槟子发起倡议,号召京蒙学生以纸笔为媒,以情感为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在第二期研学活动“京蒙同心 见字如面”结对仪式上,9对京蒙学生代表登上舞台,亲手交换了写给彼此的信件,将这份情谊珍藏。同时,活动还组织京蒙12所学校代表,手执印有学校校门和地址的巨幅明信片,两两结对,互换地址,建立起了互联机制,鼓励号召京蒙“笔友”们拿起纸笔交流文化,增进友谊,共话成长。
研学活动刚刚结束,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中学学生于佳琪已经发出她写给北京好朋友的第一封信:“从我鼓足勇气对你说出了那句‘你好’时,我们的友谊之路也由此开始,此后我们便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这次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探索的过程,更是一次触动心灵的经历。”
京蒙构筑“教育协作共同体”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政策调整和受援地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领域支援合作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近年来,市教委在“组团式对口支援”的基础上探索转型升级,创新实践“融铸式”教育协作。“融铸”就是在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上发力,由关注教师水平的提升转型到关注孩子的实际获得,在增加两地学生获得感的同时,深化两地师生交往。
“京蒙双方共同研讨顶层设计,在两期活动中持续关注活动的开展,通过师生反馈不断优化组织设计,力求让研学行程更加科学合理,让京蒙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立体丰富,切实保证研学活动实效。”市教委支援合作处处长范忠伟介绍,创新的工作方式、创新的活动载体、创新的教育资源观,助力京蒙两地构筑起新型“教育协作共同体”,此次活动中打造的教育协作工作新方式,也为北京与受援助地区之间开展同类活动时提供了新样板。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推动京蒙“融铸式”教育协作的长期开展,北京市教委后续将在长期开展研学互访方面研究出台政策支持和引导,科学订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育人目标的研学互访活动,探索打造京蒙教育协作新品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谭卫平